B端产品实战课读书笔记03:第二章B端产品的六大层面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目录


一.用户层面


1.用户概念繁多且分离


2.产品角色多样且明确


3.“特权”vs“平权”


二、需求层面


1.业务方主导


2.角色差异大


3.相对明确且稳定


4.集体性强


5.逻辑复杂


6.高门槛、低差异


7.定性调研为主


三、设计层面


1.高度灵活


2.相对易用


3.交互UI弱化


四、迭代层面


1. 1.0版本大而全


2.小步快跑,稳步上线


五、运营层面


1.种子用户难获取


2.用完即走


3.用户忠诚度高


4.零和博弈


5.慢热且平稳


六、商业层面


1.商业模式成熟


2.弱马太效应


B端产品与C端产品在设计方法、思考方式上有些相似,但总体来看,差异远大于相似,第二章内容从B端产品的用户、需求、设计、迭代、运营和商业六大层面去详细全面的介绍了B端产品。

一.用户层面

1.用户概念繁多且分离

B端产品与用户相关的概念众多,可以是业务方(产品主要用户的统称)、业务代表(业务领域的专家)、客户(购买产品的组织)、客户代表(产品未来的主要用户)等。

无论是一个商业化的B端产品,还是一个内部系统,都会涉及B端产品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角色。

角色:产品中具有相同权限用户的合集。

用户只是产品所有使用者的统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C端产品的用户不需要区分的过于细致,但B端产品需要细分用户概念。原因:

(1)C端的用户概念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人,需求和职责是统一的,因此在做C端产品用户分析时概念不需要区分得这么细。

(2)在B端场景中,这些概念所指代的并不是同一个人,是分离的,这就意味着不同概念所指代的人的诉求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与产品的联系不一样、对产品的影响力也不一样,所以在做B端产品用户分析时就需要把每个概念进行细致区分。

在众多概念中,需要注意:

1)业务代表与使用者分离

B端产品经理如果只跟业务代表进行沟通,就会出现以下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 遗漏其他角色的需求
  • 需求失真
  • 优先级干扰

因此,B端产品经理要有意识地降低业务代表与使用者分离造成的影响,主动与其他角色用户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2)决策者与使用者分离

B端产品的付费者一般不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是组织的领导者。

因此,B端产品经理不仅要分析使用者的需求,还要重点分析客户决策者的需求,并尽力满足,这样才有更大的概率拿下这个付费客户。

2.产品角色多样且明确

B端产品中,产品的角色复杂多样,这些角色有的与实际业务有对应关系,有的角色则是根据产品需要而设定的。

如管理员。这些角色的需求不同且差异巨大,其权限往往也不同,因此每种角色的用户都要进行独立分析。

角色是非常明确的,根据实际业务和系统管理上的要求很容易将其抽象出来,不需要产品经理深入挖掘就能发现。例如,一款HRM系统中的HRD、HR专员、部门管理者、普通员工、系统管理员等。

3.“特权”vs“平权”

在C端产品中,每个用户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权力也是一样的,这体现了C端用户“平权”的特点,即使C端产品经理在内部做用户切片时会对用户的重要性进行区分,但在服务用户时也一定是以“平权”为原则的。

在B端产品中,则经常出现“特权”现象,它包括角色特权、人员特权和客户特权。

二、需求层面

1.业务方主导

在B端产品中,一般是由业务方主导需求,大多数的B端产品经理主要起到接收、分解、传递需求的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业务复杂

B端产品没有相关业务经验,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业务专家,所以需要业务方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做指引。

(2)B端产品经理经验不足

B端产品要解决的都是专业领域中的痛点,这些痛点对产品经理来说比较陌生,所以业务方作为产品的重度用户更有发言权。

业务方主导程度的影响因素:

(1)业务特点

产品没有业务方或者业务方无特别要求,就不是业务主导。

(2)业务方的强势程度

有的业务方愿意听从产品经理的意见,就是产品经理做主导。

(3)B端产品经理对业务的熟悉程度

B端产品对业务越熟悉,越有主导权。

2.角色差异大

B端产品的每个角色都是基于各自的岗位和工作职责,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产品角色需求差异很大,或是完全冲突。

因此也就增加了B端产品经理在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判断需求优先级时的难度,所以不能简单的采用“领导需求优先”的原则,要进行综合评估。

3.相对明确且稳定

C端产品需求是模糊的,是需要产品经理深入挖掘的,还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的功能。

B端产品的每个角色的需求是相对明确的,且行业的成熟度越高,需求就越稳定,业务场景也越明确。

B端产品的稳定性很强,只要业务规则不变,同一角色的需求也是差不多的,所以B端产品的产品周期要比C端产品长得多。

4.集体性强

(1)集体利益优先

(2)角色需求趋同

(3)任务多人协作

5.逻辑复杂

B端产品有着烦琐的流程、复杂的规则、错综交织的实体关系、不同角色权限的相互影响等。

如果B端产品经理没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在梳理需求时就很难发现这些关联点,轻则无法较好地评估工作量,重则前后逻辑自相矛盾,产品出现重大Bug。

6.高门槛、低差异

B端产品领域的高门槛是指相较于C端产品而言的,B端产品经理的入门显得更难。B端产品设计方法复杂,产品经理需要学习和了解大量得业务知识。

B端产品竞品间得差异化程度较低。

是因为业务的行业痛点是大同小异的,而且发展越成熟的业务行业,痛点差异越小,在解决行业共同痛点时,不同B端产品的解决方案是趋同的,且因为模仿成本和难度较低,一旦出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很快就会被竞品模仿,如此反复之后就使得整个行业的产品差异化很小,因此B端产品也就很难从产品功能角度建立明显的优势了。

7.定性调研为主

需求调研分为定量调研和定性调研两种。

C端产品在进行需求调研时一般两种方式都会用到,而B端产品在进行需求调研时则是以定性调研为主的。原因如下:

B端产品用户需求具有集体性。你只要调研清楚一个角色中的一两个用户的需求,就足以涵盖这个角色中用户的绝大部分需求。

B端产品不同角色的用户相比于C端产品不同角色的用户要明确。

所以B端产品的需求调研主要以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

三、设计层面

1.高度灵活

高度灵活是指为了让B端产品满足更多场景需求和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降低产品变动的频率和开发成本,在设计产品时需考虑产品的高度灵活性,以达到在不改动或只是小改产品的情况下就能满足更多需求的目的。

在B端产品中,“设置”功能可以说无处不在,大到导航菜单,小到某个字段名称,可能都需要自定义设置,以达到B端产品要求的高度灵活性。


思考:

B端产品为什么需要这么高的灵活性呢?

主要是因为对于B端产品而言,虽然在不同组织中,产品的业务领域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组织中,其业务领域中的制度、流程不完全相同,这些制度、流程都是长时间根据组织内部实际情况和管理方式逐步沉淀形成的,组织不可能为了适应你的产品规则而改变组织制度。

2.相对易用

B端产品不像C端产品那么顺畅便捷,体验感稍差。原因如下:

(1)资源限制

B端产品重功能,轻体验,所以B端产品经理在设计时,更多得是注重产品功能得设计。

其次,资源限制,公司不愿在内部系统上投入过多资源进行优化。

(2)业务复杂

B端产品作为一个解决业务问题的工具,其用户体验往往与业务的复杂度成反比。

(3)产品特性矛盾

B端产品要想有更大的市场,就需要拥有高度灵活性,能够灵活配置各种功能,但灵活性与易用性在跨过一个平衡点后就会相互制约。

到达平衡点前,产品适度的灵活性能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产品进行设置。

但是,当灵活性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降低产品的易用性。因为产品的灵活配置意味着用户需要付出更高的学习、理解、记忆成本。

3.交互UI弱化

B端产品的交互方式、UI设计相比C端产品的交互方式、UI设计来说要简单、朴素很多。

用户更多关注的是B端产品的功能。二是因为B端产品的页面形式多以表单为主,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有限,多是给一些配色和排版布局的建议。

四、迭代层面

1. 1.0版本大而全

在C端产品领域中,很多产品的MVP版本就是产品推向市场的第一个版本,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也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将这种方式运用到B端产品领域中,根本起不到验证产品对用户痛点解决程度的效果,因为没有B端客户会为一个“残次品”买单。

原因:

(1)对客户而言,B端产品使用成本高

一旦使用B端产品,至少意味着公司人力成本的投入,如果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那就是真金白银的浪费,所以B端产品的客户在选择、使用产品时要慎重许多。

因此如果B端产品没有达到比较完善的状态,不能从一开始就满足客户大部分的需求,B端产品的客户是不会像C端产品的用户那样轻易尝试一款新产品的。

2)对团队而言,试错成本高

产品从稚嫩走向成熟,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对于B端产品来说,在自身不够成熟的时候将其推向市场,就会把产品不完美的一面展现在客户面前,导致客户对产品产生怀疑,失去信心,这时他们就很有可能开始使用竞品,而一旦客户开始使用竞品,就很难再挽回了。如果流失的是潜在的大客户,对公司来说损失更大。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B端产品的1.0版本往往都会显得“大而全”。

2.小步快跑,稳步上线

B端产品之所以相较于C端产品来说,在版本发布节奏上有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稳定是第一优先级对B端用户来说,其对产品稳定性的诉求大于获取新功能的诉求。每发布一次产品的新版本都会有产生新Bug的风险。所以较少的版本发布是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有效措施。

(2)减少对用户的打扰

由于B端产品的复杂性,每次更新意味着可能要对用户进行一次新的宣讲服务,而宣讲服务的成本也是极高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B端产品也需要控制新版本发布的频率。

(3)减少对团队的消耗

为了降低产品新版本发布对用户使用产品的影响,团队成员一般都会选择在晚上发布产品的新版本,如果产品版本的发布过于频繁,对团队成员的身体也是一种损耗。

另外,有的B端产品部署在局域网中,同时不允许开通防火墙,这样一来,产品每次更新升级都需要团队成员赶往现场操作,对于这类产品,B端产品供应商就更不可能频繁发布新的产品版本了。

五、运营层面

1.种子用户难获取

(1)客户信心难建立

客户对B端产品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是不会轻易尝试使用产品的,因为尝试就意味着投入、意味着数据沉淀,这些对客户来说都具有很高的成本。

(2)客户使用动机纯粹

在B端产品领域中,如果没有实际的业务需求,很少有客户会以体验的心态使用产品,因此B端产品种子用户的获取就更艰难。

2.用完即走

B端产品的用户每次使用产品时,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当任务完成时,使用的动机就消失了,自然就“用完即走”了。

另外,B端产品用户的使用动机不受产品运营策略的影响。

3.用户忠诚度高

B端产品用户的忠诚度则比C端产品用户的忠诚度高得多。原因如下:

(1)学习成本高

(2)数据沉淀

(3)信任感

(4)用户习惯

4.零和博弈

在B端产品市场中,你的竞争对手每多一个客户就意味着你少一个客户。

在C端产品市场中,用户经常会同时使用多个同类产品。

而B端客户在一个业务领域中只会选择一个产品,因为一个B端产品通常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5.慢热且平稳

原因如下:

(1)获取客户渠道有限

B端产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很难激起客户主动分享的意愿,即使客户有分享的意愿,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分享时机,所以B端产品更多的只能通过传统渠道慢慢积累客户。

(2)决策理性

大多数的B端产品需要付费使用,且有的产品收费很高,因此客户在决定是否使用产品前会经过充分的对比分析,如果涉及的采购金额较大,还会采用竞标的方式来决定最后选用哪款产品。

六、商业层面

1.商业模式成熟

B端产品用户明确,客户忠诚度高,B端产品的生命力比C端产品的生命力要强很多。

2.弱马太效应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在C端产品市场中有极强的马太效应。

但是在B端产品市场中,这种效应的威力要小得多。原因如下:

(1)转移成本高

(2)规模效应影响弱

在B端产品中,每个客户都是完全独立的,不同客户相互之间不产生任何联系和影响,因此B端产品不受规模效应的影响。


写在后面:读完《不枯燥的B端产品实战课》这本书,勾画来很多不了解且模糊的知识点,但很快就忘记了。再次阅读时,发现很多勾画过的知识点可读性依旧很强,同时也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对C端产品和B端产品间的不同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通过整理阅读笔记的形式来加深理解,也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翻阅巩固。



版权声明:本文为m0_72683647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