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详解(十一)——IS-IS 区域间防路由环路和次优路径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IS-IS相关内容。本文主要内容是深入探究IS-IS协议区域间路由环路的防止和次优路径的防止。

阅读本文,您需要有一定的IS-IS基础,如果您对此存在困惑,欢迎查阅我博客的其他内容,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

推荐阅读:


IS-IS详解(一)——IS-IS基础



IS-IS详解(二)——IS-IS邻居建立



IS-IS详解(三)——IS-IS 报文结构与功能



IS-IS详解(四)——IS-IS Hello报文详解



IS-IS详解(五)——IS-IS 三次握手与两次握手



IS-IS详解(六)——IS-IS LSP机制详解



IS-IS详解(七)——IS-IS LSP报文详解



IS-IS详解(八)——深入探究IS-IS DIS选举机制



IS-IS详解(九)——IS-IS 骨干区域与非骨干区域访问基础



IS-IS详解(十)——IS-IS 骨干区域与非骨干区域访问进阶



一、IS-IS 路由泄露后防路由环路

在IS-IS路由协议中,如果没有配置区域间路由泄露,则因为此时L1/2路由器只会把L1区域的明细路由下发到L2区域,而L1区域访问L2区域则是通过生成默认路由,因此只要规定L1/2路由器不会把其他L1/2路由器不会根据其他L1/2路由器下发的ATT比特位置1的LSP计算生成默认路由,就不会出现路由环路问题。

而如果IS-IS协议的L1/2路由器如果做了区域间路由泄露,则虽然L2级别的明细路由能够传递到L1区域,但是也由此带来了IS-IS的区域间路由环路风险。



IS-IS详解(十)——IS-IS 骨干区域与非骨干区域访问进阶

中,我们介绍了由于IS-IS协议中L1路由优于L2路由,因此可以防止L1路由经过L1/2路由器传递到L2区域后又传递回L1区域。然而,要想避免区域间路由环路,还必须使得L2的路由在经过L1/2传递到L1区域后,不会再传递会L2区域。

要想实现上一目的,就必须使L1/2路由器区分L1区域的路由和由L1/2路由器转化来的L2区域的路由。因此,IS-IS的L1/2路由器在路由泄露中将L2区域的路由引入L1区域时,会将L2区域的明细路由使用DU比特位进行置位。

DU比特位全称为Distribution,是IP Internal Reachability TLV中每个IP路由的一个比特为,当该比特为0时,为Up状态,当该比特位为1时,为down状态。L1/2会把普通的L1路由的DU比特位置0,而把由L2区域经过路由泄露泄露到L1区域的路由的DU为置1,形成L1级别的LSP后下发。

DU置位的LSP报文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L1级别的路由器上,如果查看某一条LSP的详细信息,IP-Internal后面有星号的就是DU比特位置位的路由,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我们只要规定,L1/2路由器不会把L1区域中DU比特位为1的路由再次传递会L2区域,就解决了在引入IS-IS区域间路由泄露后的路由防环问题了。

总的来说,在IS-IS协议中,如果进行了区域间路由泄露,可以通过L1路由优先于L2路由防止L1路由在传递到L2后传递回L1;可以通过L1/2路由器不学习DU位为1的机制防止L2路由在泄露到L1后传递回L2,以此避免了IS-IS区域间路由环路问题。



二、IS-IS 区域访问防次优路径

解决了IS-IS区域间路由环路问题,IS-IS区域间路由泄露后还存在次优路径的问题。



(一)IS-IS区域间次优路径产生原因

假设一个网络场景中拓扑图如下所示,并且在R1和R3路由器上配置了路由泄露,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路由拓扑中可能存在次优路径。假设R4上存在一条4.4.4.4/32的路由,则该路由的传递如图上红线所示,对于路由器R3而言,它会从R2和R4同时收到前往4.4.4.4/32的路由。但是,由于R3从R2收到的路由为L1级别的路由,从R4收到的路由为L2级别的路由。根据IS-IS协议选路规则,L1级别的路由要优于L2级别的路由,因此R3会优先选择R2的L1的路由,由此形成了次优路径。



(二)IS-IS区域间次优路径避免

那么上述IS-IS区域间次优路径应该如何避免呢?

其实,IS-IS协议本身可以进行IS-IS区域键次优路径的避免,上述情况不会出现。这是因为IS-IS协议除了L1级别的路由优先与L2级别的路由外,还规定了L2级别的路由优先于DU置1的L1级别的路由。

这样,考虑到上述场景,由于R3收到的R2传递来的路由是DU置1的路由,因此该路由的优先级要低于直接从R4学到的路由,从而避免了次优路径。

原创不易,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228200/article/details/120028239



版权声明:本文为weixin_40228200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