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拼音:

hùliánwǎng (hulianwang)
英文:internet,internetwork
同义词条:因特网,英特网,Internet
目录
  • 1历史
  • 2互联网相关协议

    • 2.1IP协议
    • 2.2UDP协议和TCP协议
    • 2.3应用层协议
  • 3互联网接入技术

    • 3.1常见民用宽带接入
    • 3.2常见民用窄频接入
  • 4网络应用技术

    • 4.1Web技术
  • 5互联网安全

    • 5.1病毒
    • 5.2恶意代码
    • 5.3恶意程序
  • 6网络封锁

    • 6.1主要技术和形式
  • 7网络文化

    • 7.1因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行为
    • 7.2原有的行为转由网络作为媒介
    • 7.3因网络应用而产生的新用字行为
  • 8互联网影响

    • 8.1网络就是传媒
    • 8.2互联网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
    • 8.3网页就是出版物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音译“因特网”或者“英特网”,是指在

ARPA网

基础上发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是将两台

计算机

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即

广域网



局域网

及单机按照一定的

通讯协议

组成的国际

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在台湾译作“网际网路”,或称“互连网”,即是“连接网络的网络”,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称为“网络互联”。



互联网示意图

单独提起互联网,一般都是互联网或接入其中的某网络,有时将其简称为网或网络(the Net)。对互联网的使用通常称之为“上网”、“冲浪”(web surfing)、“浏览”或“漫游”,而使用互联网的人则称之为“

网民

”,网上朋友称为“网友”。

互联网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网络。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而又有成千上万的人自愿地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蚂蚁般地辛勤工作,构造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并允许他人去共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互联网反映了人类所共赏的无私精神,互联网也使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和平共处。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任何人,无论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他(她)都可以参加,互联网永远不会关闭。而且,无论你是谁,你永远是受欢迎的。你不会由于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穿戴、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被排挤在外。在当今的世界里,唯一没有国界、没有歧视、没有政治的生活圈属于互联网。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全世界任何人,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年龄、贫富,互相传送经验与知识,发表意见和见解。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正在对人类社会的文明悄悄地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许会像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一样,互联网将会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编辑本段




历史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封包交换的研究。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内核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 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网络世界通过超文本协议链接成一个广大虚拟空间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在1991年8月,在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互联网步增长。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通,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其间,经过一个十年,互联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尽管像FidoNet的一些网络仍然保持独立)。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互联网没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联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互联网有机的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厂家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互联网上称霸。

互联网的成功,可从“Internet”这个术语的混淆窥知一二。最初,互联网代表那些使用IP协议架设而成的网络,而今天,它则用来泛指各种类型的网络,不再局限于IP网络。一个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小写字母)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而互联网(Internet,开头的“I”是大写字母)专指美国的前身为ARPA网、使用IP协议将各种实体网络链接成此单一逻辑网络。




互联网相关协议

有关互联网的协议可以分为3层:



IP协议

最底层的是IP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



UDP协议和TCP协议

上一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报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



应用层协议

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其中包括:

DNS:域名服务;

FTP:服务使用的是文件传输协议;

HTTP:所有的Web页面服务都是使用的超级文本传输协议;

POP3:邮局协议;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Telnet:远程登陆等。




互联网接入技术

网络连接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是用户与互联网间连接方式和结构的总称。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Mbps甚至100M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

根据接入后数据传输的速度,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可分为宽带接入和窄频接入。



网络视频等流媒体将会比电视更成功



常见民用宽带接入

ADSL(非对称数字专线)接入,接入带宽上行速率(最高640Kbps)和下行速率(最高8Mbps)

有线电视上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接入带宽3-34Mbps

光纤接入,接入带宽10-100-1000Mbps

无线(使用IEEE 802.11协议或使用3G技术)宽带接入,1.5Mbps-540Mbps

卫星宽带接入



常见民用窄频接入

电话拨号接入,接入带宽9600-56Kbps(V.92标准)

窄频ISDN接入,接入带宽64/128Kbps

GPRS手机上网,接入带宽最大53Kbps

UMTS手机上网,384Kbps

CDMA手机上网:(2G)cdmaOne,150Kbps

3G




网络应用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在此指称所有与网络应用相关的技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多样化,以及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技术也向着更多样、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网络应用技术可能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技术,这一概括可能并不准确,其主要目的在于罗列与网络应用相关的技术。



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称,P2P已经彻底统治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50-90%的总流量都来自P2P程序



Web技术

Web技术是最常用的网络应用技术,它是用户向服务器提交请求并获得网页页面的技术总称。这一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俗称Web1.0和Web2.0。第一阶段多是属于一些静态应用,例如获取HTML页面,或者与服务进行简单的交互,比如用户登录,查询数据库,提交数据等(这些应用也被称为Web1.5)。第二阶段更强调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互动性,甚至于网络应用程序。事实上,Web2.0并不是一个技术标准,它可能使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也可能使用最新的技术,但必须彰显互动概念。

网络安全技术

搜索技术

数据库技术

传输技术

流媒体技术

商务应用相关的技术

其它技术




互联网安全

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全人类提供便利。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网络日志(blog)、网上购物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基于B2B,B2C等平台的电子商务,跨越洲际的商务会谈以及电子政务等等为商业与政府办公创造了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垃圾邮件、网络蠕虫病毒、恶意代码、恶意程序等等也影响者人们的正常生活。



病毒

互联网给病毒传播提供了非常快速迅捷的通道计算机感染病毒,病毒的破坏能力也因为网络的四通八达大大的加强。最近几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因为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和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安全漏洞,已经使全球多家公司蒙受巨额经济损失和上亿台计算机丢失数据。计算机病毒比上个世纪更具有伪装性和感染能力,而且从被动传播向主动进攻转化。它们甚至具有了部分人工智能,可以判断目标计算机是否已经感染,是否有防病毒监控程序,甚至可以主动终止这些监控进程。



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是嵌入到网页的脚本,一般使用Javascript编写,受影响的也是微软视窗系统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它们在未经浏览者同意的情况下自动打开广告,开启新页面,严重影响浏览者的正常访问。除此之外,它们还通过系统调用修改浏览器的默认主页,修改注册表,添加系统启动程序,设置监视进程等。普通用户对这些代码基本束手无策,极端的办法是重新安装系统。



恶意程序

恶意程序是从恶意代码发展出来的一种基于插件技术的计算机程序,不同的是它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可执行文件,只需要若干的动态链接库文件(文件后缀是dll)就可以借助windows系统正常工作。

这类程序可能是用户无意识安装到系统中,也可能是自动被安装的。它被安装到系统中,随操作系统启动,一般这类程序除了工作进程还会有守护进程,如果发现主进程被删除或者重命名,守护进程会自动生成一份新的拷贝,所以很难卸载,即使表面上卸载掉了,下一次系统启动还会重新出现。

恶意程序从表现上看不算是病毒,因为它并没有破坏性,不会危机系统,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属于商业行为。但是它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用户的使用,而且如果编写不当很容易导致系统运行变慢、性能下降,甚至给黑客留下后门。所以大部分软件把他们当成病毒处理。




网络封锁

网络封锁是指个别政府或者机构处于政治或者经济的原因,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对某些网站或者服务的访问。

例如在一个公司里,为了防止员工在上班时间访问网站或使用有关软件进行聊天而导致劳动效率大幅度下降,公司的网络管理员通常会使用硬件防火墙封闭来自目标服务器的80端口服务或仅封锁部分网络协议(如UDP),这样几乎所有的Web服务都会瘫痪或部分网络聊天工具不能被正常连线,公司的员工就不能在上班时间访问WEB页面或仅可以访问WEB页面但不能使用聊天软件。一方面降低公司互联网接入的流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安心工作。

在某些国家,政府认为有些消息不能散布到大众中,所以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封锁国外一些站点的地址或者通过域名服务设置,使这些网站的域名得不到正确解析而返回错误信息,或者通过大型的内核交换设备过滤流经的信息。



主要技术和形式

端口封锁

DNS域名劫持

关键字报文过滤

流量监控

访问策略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上发展出来的特有文化及行为。



因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行为

浏览网站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e;IM):能将消息立刻传到另一方的技术。

黑客(hacker):找寻网站上的安全防护漏洞为乐的人。

怪客(cracker):破坏或瘫痪网站为乐的人。

快闪族:利用在网络上张贴消息而使一群人在特定时间在特定地点作出特定的动作,大多数的快闪活动是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网络游戏农夫:以出售在线游戏中的特定物品(金币、特殊物品)来赚钱的人。



原有的行为转由网络作为媒介

由使用传统邮件转成使用电子邮件。

由在同人杂志发表文章转成利用网络发表文章。例如:网络作家。

由笔友转成网络交友。

由一般的计算机游戏转成在线游戏。

由邮购及直销转成网络购物。



因网络应用而产生的新用字行为

注音文:为了快速打字而发展出来的特殊用字习惯,常以注音符号的子音部份来代替本字,此文体流行于台湾的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及电子布告栏上。

颜文字:利用文字来组成图形以表达心情等。常见例子有:XD、:)、orz

火星文:主要以注音文及英文字母的发音来代替中文字以达到特殊的阅读效果,但通常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此文体亦流行于台湾的网络论坛、聊天室、BBS等处。

缩写:以英文为母语的网络用户常利用字母来代表一段文字以节省打字时间。例如:BTW=by the way、FYI=for your information。




互联网影响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目前使用的这个网络,不管是谁发明了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这种“全球性”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其技术保证的。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二章中已经看到的那样,互联网的结构是按照“包交换”的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因此,在技术的层面上,互联网绝对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来控制互联网的问题。反过来,也无法把互联网封闭在一个国家之内——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联网。

然而,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必须要有某种方式来确定联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机。在互联网上绝对不能出现类似两个人同名的现象。这样,就要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为每一台主机确定名字,由此确定这台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地址”。然而,这仅仅是“命名权”,这种确定地址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控制的权力。负责命名的机构除了命名之外,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同样,这个全球性的网络也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制定所有主机都必须遵守的交往规则(协议),否则就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所有不同的电脑、不同的操作系统都能够通用的互联网。下一代TCP/IP协议将对网络上的信息等级进行分类,以加快传输速度(比如,优先传送浏览信息,而不是电子邮件信息),就是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的例证。同样,这种制定共同遵守的“协议”的权力,也不意味着控制的权力。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所有这些技术特征都说明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完完全全与“服务”有关,而与“控制”无关。

事实上,目前的互联网还远远不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不仅因为目前互联网的传输速度不够,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还没有定型,还一直在发展、变化。因此,任何对互联网的技术定义也只能是当下的、现时的。

与此同时,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互联网的意义、价值和本质提出新的理解。



网络就是传媒

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那样,互联网的出现固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

即使是在ARPANET的创建初期,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指令与控制研究办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尔就已经强调电脑和电脑网络的根本作用是为人们的交流服务,而不单纯是用来计算。

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DavidClark也曾经写道:“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电子邮件对于电脑科学来说也许不是什么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人们的交流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不能忘记我们给更大的电脑群体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不能忘记我们为将来的变化所拥有的潜力。”(RFC:第1336期)很明显,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

英文的“Communication”是个不太容易翻译的词。当我们谈到消息、新闻的时候,这个词指的是传播和传达;当我们说起运输的时候,这个词指的是交通;而当我们讨论人际关系的时候,这个词又和交往和交流有关。当年利url]克里德尔/url]强调电脑的作用在于“交流”,就是用的就是这个词。

有趣的是,“电脑”(Computer)和“交流”(Communication),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根:“com”(共、全、合、与等等)。古英语的“Communicate”,就有“参与”的意思。



互联网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

在美国大学里,一般学习的不是新闻学,而是大众传播学(masscommunication)。在这个意义上,“communicate”与宣传和被宣传无关,而是和大家共同“参与”的“交流”紧密相关。我在这里强调“网络就是传媒”,也是为了强调网络在人类交流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迄今为止的发展,完全证明了网络的传媒特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狭义的小范围的、私人之间的传媒,互联网是私人之间通信的极好工具。在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始终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受重视的一项功能。由于电子邮件的出现,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互联网通过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访问的网站,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

而互联网的出现,电子邮件和环球网的使用,正好为人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网页就是出版物

如果理解了“网络就是传媒”,就很容易理解作为互联网的功能之一的环球网的网页实质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应具有的几乎所有功能。几年来环球网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环球网用户直接把环球网当作出版物。根据NetSmart的统计,50%的用户阅读在线的杂志,48%的用户阅读在线报纸。

即使不通过环球网阅读报刊,环球网的网页本身也起到了出版物的作用。

环球网的发明者伯纳斯利在他关于环球网的宣言中,明确指出:“环球网在本质上是使个人和机构可以通过分享信息来进行通信的一个平台。

当把信息提供到环球网上的时候,也就被认为是出版在环球网上了。在环球网上出版只需要‘出版者’有一台电脑和互联网相连并且运行环球网的服务器软件。就象印刷出版物一样,环球网是一个通用的传媒,”然而,与印刷出版物相比较,网页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许多特点。

首先,网页的成本非常便宜。在纸张非常紧张、非常昂贵的情况下,网页的优点就格外明显。因为,与印刷出版物不同,网页只是一种电子出版物,建立网页并不需要纸张。而且,当电影工作者、戏剧工作者、甚至也包括作家/们在感叹自己的工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同时,网页的优点也显示了出来。因为,网页是可以随时修改、随时“再来一次”的。

网页的另一个优点是读者面广。既然不必花钱,谁都喜欢多看一些东西,因此,好的网页肯定比好的书报传播面广得多。一个好的网页通常每天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次光顾。其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既然是电子出版物,网页的传播速度也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的。

不用说书籍,即使是报纸,从编辑、排版、印刷到发行都需要时间,而网页则非常简单,只要放在网上就行了。这里,网页与印刷出版物的区别在于,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读者手里的,而网页则由读者自己来取。互联网上影响最大的新闻网页(比如:美国有线新闻网url]CNN/url])都是每小时更新一次内容。读者可以常看常新,随时追踪事件的发展。

而且,由于网页使用的是超文本文件格式,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指向互联网上所有与该网页相关的内容。不管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读新闻,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的资料。并且,这些材料好像不是别人写好了强加于你,而是由你“参与”其中,自己“找”出来的。

也许,网页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反馈。印刷出版物的反馈渠道往往还是印刷,在许多情况下,得到反馈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一个网页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