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的几点真相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因为想自己修下硬盘,所以先找了远古时代的笔记本硬盘拆了看看结构。结果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就是那个“do not cover”的小孔,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硬盘上有个很小的小孔,从外面看进去好像是个微型可调电容,周围一圈文字“do not cover”。有些出货商还会把纸签贴在上面。以前一直疑惑不知道是干嘛用的,因为js的签看多了,就以为是js的保修手段,撕了就不保修了。

拆了才知道,这是硬盘上的一个结构,很奇怪的是他只是粘在上盖上,既和实际运作部分毫不关联,也没任何电路的特征,从结构上看很像是高压锅的卸压阀,下面沾的是滤纸。

确定滤纸后突然明白它的用途了,呵呵,其实就是硬盘的卸压阀和呼气口。硬盘工作的时候温度不低,和断电的时候温差较大,而且工作环境不好还会过热,内部气体的热胀冷缩效应十分严重,如果完全密封,是很危险的。有了这个呼气口,就能和外部自由的交换空气了,滤纸保证了内部不受灰尘的影响。

既然是重要的呼气口,当然不能堵塞了, “do not cover”就是提醒你,这儿不能堵着。下次见着哪个js把签贴在这个孔上,就可以嘲笑他的无知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醒要换个地方,“do not cover”,否则会很危险滴。

接下来就是硬盘的响声了。这块硬盘稍微一动就嗒嗒响,一直怀疑里面被装配工人拉了颗螺丝 ^_^。 这事郁闷了好多年,拆开一看,豁然而解。

硬盘里面的结构非常简单,每个部位也都很牢靠。就只有一个部位,轻微一动就晃。奇怪的是,其他地方都不动,只有这个地方动,而且还动得很夸张!用手一拨,竟然还能整个掉下来。看看他的构造,一个配重锤和一个摆臂,类似钟里面的摆锤。整个结构悬浮在一个针尖上。

这就奇怪了,整个结构除了摆臂和磁头臂关联外,也是和整体毫不相关的部件,也没任何电路。而且从结构上看,还似乎特地设计成很不稳定的样子,类似地震仪一样,稍微一点震动就倒。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朋友已经明白过来了,其实我也是想到地震仪才明白过来:这是一个笔记本硬盘的抗震结构。震动会摇动摆锤,其摆臂就会卡住磁头臂,防止震动时读写数据导致划伤硬盘。

所以,如果你的硬盘一动就响而别人的不会,不用羡慕别人的硬盘结识,自豪吧,而且越容易响的越好。

硬盘出了上面说的那个小的呼气孔,还有另一个大点的,贴着黄色半透明硬膜的孔。这个孔也很奇怪,他只是在里面贴了片膜而已,连结构都没有。位置在盘片的边缘。由于压根没有结构,不确定是干啥用的,猜测有两个可能(如果不对的话请达人指正),一是附加气压保护,根据薄膜的鼓度可以大概推测里面的气压,而且万一呼气口被堵死了,炸破硬膜总比炸飞铁壳强;二是稍微侧点再打点光的话,可以查看盘片的运转状态。

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言:“硬盘里面是真空的” 是错误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其实想一想也知道,这么小的结构,这么薄的铁片,要做到真空,无论是强度还是密封度,都远远做不到。

另一个传言:“盘片可以当镜子用”是真的,硬盘盘片真的很亮很清楚,比平常照的镜子好太多。不过关于“盘片有毒”的说法,没有找到确切的否定证明,因此还是把它又封了回去。盘片为了提高磁电效应,一般表面都是镀银的的,又没有保护层,有毒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还是不要以身试险了。

盘片比镜子还亮也是有依据的,都是镀银的东东,但是盘片的镀银工艺,显然是镜子的镀银工艺无法相比,而且盘片的平整度,即使是最高档的镜子也难以望其项背。更何况镜子始终还是隔了层玻璃,效果还要打些折扣。

至于硬盘绝对不能自己动手拆的问题,根据拆解的情况来看,其实有点危言耸听。非要说绝对的话,只能说,没事绝对不要拆硬盘。真到了什么办法搞不定的情况下,而且你的动手能够足够强,拆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友情提示:数据重要的话,要找专业的公司或人士来处理。任何由于看了本文而动手拆硬盘,导致个人爱情动作片丢失,或者公司倒闭的,其损失本人一概不负责。)

ps:

对于不是很清楚的人:拆硬盘需要内六的螺丝刀,不要拿十字的蛮干。



版权声明:本文为whoo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