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协议流程详解,抓包分析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TCP概念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 [1] 定义。

1、面向连接:一对一连接,不能像 UDP 协议可以一个主机同时向多个主机发送消息;

2、可靠的:无论的网络链路中出现了怎样的链路变化,TCP 都可以保证一个报文一定能够到达接收端;

3、字节流:用户消息通过 TCP 协议传输时,消息可能会被操作系统分成多个 TCP 报文,如果接收方的程序如果不知道消息的边界,是无法读出一个有效的用户消息的,因此可能造成粘包。并且 TCP 报文是有序的,当前一个TCP 报文没有收到的时候,即使它先收到了后面的 TCP 报文,那么也不能扔给应用层去处理,同时对重复的 TCP 报文会自动丢弃。

建立一个 TCP 连接需要客户端与服务端达成三个信息的共识:

1、Socket:由 IP 地址和端口号组成

2、序列号:用来解决乱序问题等

3、窗口大小:用来做流量控制

TCP 四元组可以唯一的确定一个连接: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32 位)是在 IP 头部中,作用是通过 IP 协议发送报文给对方主机。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16 位)是在 TCP 头部中,作用是告诉 TCP 协议应该把报文发给哪个进程。

TCP 和 UDP 可以使用同一个端口:

当主机收到数据包后,可以在 IP 包头的协议号字段知道该数据包是 TCP/UDP,根据这个信息确定送给哪个模块(TCP/UDP)处理,送给 TCP/UDP 模块的报文根据「端口号」确定送给哪个应用程序处理。



TCP工作层

TCP工作在网络OSI的七层模型中的第四层:传输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协议头部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源端口号:发送方端口号。

2、目标端口号:接收方端口号。

3、序号:发送序号,在建立连接时由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作为其初始值,通过 SYN 包传给接收端主机,每发送一次数据,就累加一次该数据字节数的大小。用来解决网络包乱序问题。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第一个字节的序号。在TCP传送的数据流中,每一个字节都有一个序号。序号是32bit的无符号数,序号到达2^32-1后从0开始。

4、确认号:接收序号,指下一次期望收到的数据的序列号,发送端收到这个确认应答以后可以认为在这个序号以前的数据都已经被正常接收。用来解决丢包的问题。确认号应该是上次已成功收到数据字节序号+1。只有ACK标志为1时,确认序号才有效。

5、数据偏移:表示数据开始的地方离TCP段的起始处有多远。实际上就是TCP段首部的长度。由于首部长度不固定,因此数据偏移字段是必要的。

6、窗口:TCP通过滑动窗口的概念来进行流量控制。设想:在发送端 发送数据的速度 很快,而接收端 接收速度 却很慢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显然需要进行流量控制, 协调好

通信双方的工作节奏。所谓滑动窗口,可以理解成 接收端 所能提供的缓冲区大小。TCP利用一个滑动的窗口来告诉发送端对它所发送的数据能提供多大的缓冲区。窗口大小为字节数起始于确认序号字段指明的值(这个值是接收端正期望接收的字节)。窗口大小是一个16bit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65535字节。

7、校验和:消息checksum,校验和覆盖整个TCP报文,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接收端验证。

8、只有当URG标志置1时紧急指针才有效。紧急指针是一个正的偏移量,和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控制位

ACK:该位为 1 时,‘确认号’的字段变为有效,TCP 规定除了最初建立连接时的 SYN 包之外该位必须设置为 1 。

RST:该位为 1 时,表示 TCP 连接中出现异常必须强制断开连接。

SYN:该位为 1 时,表示希望建立连接,并在其‘序号’字段进行序列号初始值的设定。

FIN:该位为 1 时,表示今后不会再有数据发送,希望断开连接。当通信结束希望断开连接时,通信双方的主机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换 FIN 位为 1 的 TCP 段。

URG:当URG=1时,注解此报文应尽快传送,而不要按本来的列队次序来传送。与“紧急指针”字段共同应用,紧急指针指出在本报文段中的紧急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使接管方可以知道紧急数据共有多长。

PSH:当PSH=1时,接收方应该尽快将本报文段立即传送给其应用层。



TCP抓包解析

以TCP数据发送报文为例抓包,主要看头部信息。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层、传输层、数据负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导出十六进制ASCII码分析,报文总长度61。

1、数据链路层:第一行标红的16字节是数据链路层,前6字节是目的MAC,紧随其后的6字节是源MAC,随后2字节全0未使用(有时不占用),最后2字节是IP协议类型。

2、IP层:标绿的20字节是IP首部。

3、传输层:标橙色20字节,例如前2字节8a a6转换成十进制就是源端口号35494。

4、数据负载:标蓝色的最后5字节,转换成十进制,对照ASCII就是:hell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三次握手,数据收发,四次挥手抓包

可以看到序号(Seq)和确认号(Ack)的变化,发送端的Seq就是接收端的Ack,反过来一样。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时,数据负载长度Len=0,此时序号=原序号+1。

有数据负载时,序号=原序号+负载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状态迁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次握手

1、一开始,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处于 CLOSE 状态。

2、先是服务端主动监听某个端口,处于 LISTEN 状态。

3、第一次握手:客户端会随机初始化序号,SYN 标志位置为 1,发送给服务端,之后客户端处于 SYN-SENT 状态。

4、第二次握手: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SYN 报文,服务端也随机初始化自己的序号,把 SYN 和 ACK 标志位置为 1,发送给客户端,之后服务端处于 SYN-RCVD 状态。

5、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端报文后,向服务端回应最后一个应答报文, ACK 标志位置为 1,之后客户端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

6、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应答报文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7、之后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可以相互收发数据了,前两次握手不能携带数据,第三次握手可携带数据。


四次挥手

1、双方都可以主动断开连接,以客户端主动断开连接为例。

2、客户端发送一个 TCP 首部 FIN 标志位被置为 1 的报文,之后客户端进入 FIN_WAIT_1 状态。

3、服务端收到该报文后,就向客户端发送 ACK 应答报文,接着服务端进入 CLOSE_WAIT 状态。

4、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 ACK 应答报文后,之后进入 FIN_WAIT_2 状态。

5、等待服务端处理完数据后,也向客户端发送 FIN 报文,之后服务端进入 LAST_ACK 状态。

6、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 FIN 报文后,回一个 ACK 应答报文,之后进入 TIME_WAIT 状态

7、服务端收到了 ACK 应答报文后,就进入了 CLOSE 状态,至此服务端已经完成连接的关闭。

8、客户端在经过 2MSL 一段时间后,自动进入 CLOSE 状态,至此客户端也完成连接的关闭。

主动关闭连接的,才有 TIME_WAIT 状态。

被动关闭方,才有CLOSE_WAIT 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为weixin_40355471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