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人了,给双非同学进大厂泼点冷水和热水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做了几年自媒体,我的微信好友积攒到了两万多人,每天都能够收到不少人的提问,其中每到求职季,一类问题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我是双非院校,能够进大厂吗?

这种问题说实话,没法回复,提问的方式不对,给出的答案会打击人。

为什么不对,不少同学存在一些理所应当的心理,认为你是一个计算机博主,我就问你我能不能进大厂,这种劈头盖脸的方式,不高效、不专业。

一个高效的、专业的提问是这样的:你好,我是xxx学校的,一所双非院校,学校的竞争力不够强,我在读书期间学习了xxx,取得了一些成绩:1234条列出来。请问我这样的情况,能够进入大厂工作的概率是多少?什么方面还存在不足,有没有好的路线建议。

这样的方式,花个几分钟,大概两三百字就能够描述清楚自己的情况、目标、想要得到的建议,被请教者看到了,也会觉得这个提问者很有心,遇到了人生的关键节点,自然回复的意愿高很多。

我们进入社会后,向陌生人求助,一定一定要端正态度,因为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会无私的给你提供帮助,试想,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花个几分钟的时间将情况讲述清楚,又怎能指望他人能够认真对待你的问题。


回到正题,双非进大厂能不能行这件事,先来泼点冷水。

我在很多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大厂的人才招聘越来越呈现精英化趋势,双非进大厂的比例逐渐在降低,进来的人不是没有,但难度在逐年攀升。

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的人才需求少了,二是高校的人才供给多了,一来一回,难度就大很多。

大厂都是私企,要挣钱的,从一几年开始,长达十年的移动互联网红利早已被消耗殆尽了,现在赶来的,连喝汤都困难。很多媒体都在说互联网公司裁员降福利的事情,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能够反映出来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已经很少有公司能够给出足够的工作岗位了。

今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的裁员总和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之前互联网红火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两年一跳槽,三年就能称得上老员工,现在呢,身边的同事都很稳定,超过五年的老同事一抓一大把,有点不像那个曾经以敢闯敢拼闻名的互联网了。

再说高校的教育培养制度,存在一个天然的bug:延滞性。当一个就业方面引爆市场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很多高校快速跟进,成立某某学院,例如这些年非常红火的交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等,不仅是学校,家长们也在为孩子报热门专业操碎了心,人之常情。

往往是,大家苦读本科四年、硕士三年之后,正准备撸起袖子大赚一场的时候,发现眼下已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供过于求。

这样情况下,双非想要进入大厂的难度就越来越高了,买方市场,根本就不愁招人。很多年前互联网高峰期,回校与学弟学妹们激情演讲的双非学长们,不少已经到了35非升即毕业的关键卡点了。

经过岁月打磨后,他们现在会更倾向于将自己当年的成功,归功于时代背后看不见的无形的手,而不是自己的努力了,毕竟,我们见多了现在的学生们有多努力、简历有多优秀,但想要找到一份我们当初那样的工作有多难。


讲的很沉重了,再来给点希望,泼点热水。

即使在现在,我也见过不少双非的学生,成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厂工作。

想要拿到一个工作机会,我总结了一个不成文的公式:

学校 + 八股文 + 实习 + 比赛 + 论文

,这五个维度,目前双非同学最大劣势在于,学历不够突出,离起跑线还有一些距离。

但其他的四个维度,只要有两个能够突出,就能够让人忽略掉这个劣势。

八股文是必备的,必须背的滚瓜烂熟,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对于计算机学生来说,八股文就是算法+垂直方向的基础知识。

除此之外,还得在实习、比赛、论文中再下一城。

时间允许,就去实习,先从小公司开始实习,再努力去大公司实习,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想要一开始就去大公司实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有了小公司实习经历作为敲门砖,会轻松一些。

如果没时间实习,就去做比赛或者搞论文,其中性价比最高的,就是比赛,毕竟好会议的论文,没有合格的老师指导,自己像写出来太难了,还是做比赛自己升级打怪的难度低很多。

还有同学问,我跟着老师做实验室项目行不行呢,这样说吧,大部分老师还是会接一些乱七八糟的项目的,而大家在老师眼里,只是免费劳动力,做的项目通常是没有连续性,得不到成长,写在简历上自己看起来都觉得是减分项。

行文至此,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冷水是市场上人才供过于求,双非学生的学历很不占优,输在了起跑线;热水是,幸好这个起跑线还可以赶上,但需要加倍的努力,在八股文、实习、比赛、论文中选择自己的突击方向,奋勇争先。

无论何时何地,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共勉吧。


最后说一件重要的事,我最近建了一个【晋级的程序员】社群,旨在帮助新手小白快速上手找到编程的乐趣,里面沉淀了大量编程相关经验教程以及学习资料,目前社群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