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OI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再见oi

谨以此文,祭奠我逝去的OI生涯。

一些sai话

其实我在来七高之前,去过南山的夏令营,当时也有一个选择竞赛的表格,那个时候还完全不知道信息学是什么,反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结果在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了信息学。后来来了七高,听胡老在上面一忽悠,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暑假的集训。特别骄傲当时的6个女生也是现在坚持到NOIP后的6个女生,也特别骄傲信竞的大部分同学NOIP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实刚开始学竞赛的时候还蛮自信的,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到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再到承认这个事实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再加上过去这么多年水惯了,刚开始的知识也是划着水学的,那个时候还毫无意识,都要到后面别人对这些知识完全熟练运用的时候,自己才发现自己已经落下这么多了。



高一的时候参加了一次NOIP和一次省选,那个时候还是怀揣着美好的希望打酱油去的,犹记得第一次考NOIP前排队的时候,我还在外面玩手机。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也不会算时间复杂度,也不会计算数组内存,不会考虑变量名会不会冲突,以为写完dfs就获得了全世界。当时考场上写NOIP2016 day1t2写了很久,那个时候连前向心都不会,就用一个邻接矩阵打了一二十分的暴力分。当时还觉得有点难过,现在想来觉得那个时候简直厉害。恍惚间就到了自己正式参加NOIP,说一点不紧张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其实也没那么紧张。



如果高一上浑浑噩噩地学还算混得起走的话,那转折点就是寒假了。寒假的时候有3位学长回来给我们上了课,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更深层次的算法,图论当时听的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结果第一次考试就直接报零了,当时对我的打击可大。之后idy学长讲数据结构,开始了一段懵逼生涯。记得刚开始学树状数组的时候还不直到它是啥,以为就是数组,刚开始学线段树完全无法理解,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要下传标记,为什么有的时候就上传标记了,全靠死背板。那个时候可持久化线段树对于线段树都不清不楚的我简直是奢望,当时还认为树链剖分神圣不可侵犯。寒假只放了十多天,还布置了一些作业,当时觉得上这么久的课还挺郁闷的,后来才发现那时真是too young。



高一下期其实还是主要把精力放在文化课上,感觉假期比高一上期还少了一点。想了想今年的元宵、五一、端午、中秋都是在学校跟大家一起过的。大家应该都对端午前一天的考试印象深刻。那是一套有关dfs的考题,题目很难,本来考试的时候心态就有点崩,再加上有同学问了一句如果爆零了怎么办,胡老也开玩笑般地回了一句“如果今天爆零,都不用我赶你,你自己应该都不好意思待了吧。”结果那天的考试只有大师兄得了分。那次大概是爆零爆的最欢乐的一次,但也有一种“不如就这样回家过端午算了”的冲动。



我印象里爆过3次零,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23333。第一次是图论,第二次是星期五校本课的一次考试,有一道状压的原题,还有一道思维题,第三次就是上文提到的dfs了。爆零后的感觉简直…难以描述,五味杂陈。



按时间线来算的话,应该到高一暑假了。不过高一暑假前还有一次竞赛的大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去培训。学校是东北育才,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沈阳。在东北育才认识了2个学姐,那段时间感觉才是自己第一次真正走进信竞,大有一种“我不想学文化课了就要一直搞OI”,虽然这个想法早早就破灭了。也是在那段时间跟信竞班其他同学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暑假是我经历过的最短的暑假,没有之一,上了四十多天,即使中途请假回家了几天,但应该也有40天。暑假相比之前,包括集训时候的空闲时间都更为充裕。刚开始训练时就有几天的空闲时间给我们练题,当时我主要在搞图论部分。那个时候我的图论还是很烂,不仅不会建图,甚至一些基本的算法也不会,无法理解一些代码的精髓,就反复啃啊,理解一点算一点,也碰巧第一个学长讲的就是图论,这几天的努力也为之后增强了不少信心。不过随着暑假的继续推进,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而且总觉得自己一边学着,一边遗忘着,慢慢地就更加懈怠了。那个时候我和cxy还往往都是机房最早走的两个。

八月份末大概是另一个转折。生病请假回家躺了几天,回来之后十连测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不可否认那个时候确实有很多知识掌握 不够到位,但有的时候其实不是知识上的问题,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导致考试屡屡受挫。内心很着急,怀疑自己,希望下次可以考好一点,然后又考砸,又怀疑自己,如此往复。估分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这么几天下来,综合排名果不其然在班上倒数。就是在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划水,不知不觉间竟然落下了这么多东西。



刚开学的时候就入学考试的事和班主任发生了一些分歧,再加上开学前的十连测,于是放弃了提前两周准备省选的停课,不过自己省选知识也确实不会多少,估计参加了也只有写暴力或者踏上爆零的不归路。刚开始的时候其实还是考不好,但那个时候心态倒没有开学前那么炸,也没有那么急切,梳理知识梳理地很慢,但每一块弄完后感觉都是踏实的。

这段时间终于不再是最先离开机房的了,回寝室往往较迟,那个时候更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弄,总希望可以再多学一会儿。



突然想到了ACM。我们总共举办了4次ACM,4次我们组的人都没有变过。第一次可能是因为大家都不太熟悉,我们组的成绩还算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就连着两次垫底,最后一次其实我们的压力都挺大的,但所幸结果还是好的。我现在都记得我交完代码习惯将页面上滑,不敢去看结果,最后又小心翼翼等待审判,想到cxy一脸担心地问我们“如果我交上去WA了会被打吗?”,虽然表面说不会催她快点交,但又反复问她“你真的验证好了吗”担心挂掉,至今都想得起看到绿色的accepted的激动,也记得在dd验证完准备交时,我的一句“再象征性地拍一分钟”,而这一分钟就使我们痛失一血,也记得讨论的时候从最开始谁也不服谁,到最后忍不住点头说“你是对的”…

特别为我们三个开心,也特别自豪。我们一起经历低谷,也一起从低谷中站起。



NOIP比想象中来的快,最后两周就一直祈祷着时间过得再慢一点,但是它还是来了。我考试前一直想着先把t1秒掉,然后再慢慢想t2和t3,实在不行一个数据点一个数据点的写,结果在t1就卡住了,推了半天最后还是依靠打表找出了规律,考完就感慨这么久过去,打表能力倒是长进了不少。

考试要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t2有一点问题,但已经没有时间改了。考完再想数据点发现对于70分的数据点其实是可以不用考虑的倒也安心了一些,两天下来估计得分就在370到400之间。

NOIP前一直在练自己估分的能力,其实刚开始学习估分的时候总是估不准,老是比自己预想地低好几十甚至上百分,到后来即使不估分了,自己也会悄悄地估分,所幸之后的几次考试实际得分与预测得分差不多,估不准的时候还特别担心NOIP考完自己估计得分挺高,结果其实考很差。所以第一次分数下来之后自己都愣了,还有点自嘲地想最近这一个多月估分最不准的一次怕就是NOIP了吧,所以当最后知道自己得分是380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个分数也算对得起自己了,然后才是接踵而来的留不留之类的问题。

十一

如果我早几天知道自己可以思考留不留下来的问题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毫不犹豫”里面有几分冲动,有几分不舍,有几分自信,也有几分意气风发沾沾自喜。但也特别感谢我多了这几天的时间,把“毫不犹豫”给消磨得干干净净。坦白讲最开始我还是偏向于留下来的,无论是信竞班的氛围也好,还是内容也好,都是我很喜欢而享受的,但最后再三权衡,也是自己说服了自己放弃。

“放弃”这个词总觉得带点贬义,也许不算恰当,这里的放弃是中性的,甚至可能带点褒义。放弃了继续学竞赛,但并没有放弃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十二

特别感谢胡老,胡老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教练。我以前其实并不这样觉得,甚至还偷偷骂过胡老23333但越接近结束,再回过头来再看这一年多,真的是越发感慨。

希望在役的同学们带着七高信竞队的荣耀继续向前,祝大家NOI AK。

后记

再重读这篇文章觉得废话拉拉杂杂说了很多,但还是觉得漏下了很多。我很早就开始构想自己的退役文怎么想,直到这个星期三才开始,题目是直到周末才加的。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3次,好多地方也是删删减减。我想记录下自己整个OI生涯,但怎么记录得完,这真的是一段要用很长时间慢慢去回忆的一个故事。直到现在,我相信也直到很多年后,一想到OI,内心总会泛起骄傲,总会觉得充满了温暖,一股热血依旧会在全身流淌。

博客访问量在退役时上10000也还是挺棒的,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更博客吧,那个时候就不只是题解啦。



版权声明:本文为ywq12138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