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协议下的数据帧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在做题的时候碰到这么一道题:

在下图所示的网络中,若主机H发送一个封装访问Internet的IP分组的IEEE 802.11数据帧F,则帧F的地址1、地址2和地址3分别是(  )。


A.00-12-34-56-78-9a,00-12-34-56-78-9b,00-12-34-56-78-9c

B.00-12-34-56-78-9b,00-12-34-56-78-9a,00-12-34-56-78-9c

C.00-12-34-56-78-9b,00-12-34-56-78-9c,00-12-34-56-78-9a

D.00-12-34-56-78-9a,00-12-34-56-78-9c,00-12-34-56-78-9b

一开始没有明白,后来查询资料得知,IEEE802.11协议主要用于无线传播,帧可以分为管理帧、数据帧、控制帧,其数据帧格式为:


2


2


6


6


6


2


6


0-2312


4


帧控制


持续期


地址


1


地址


2


地址


3


序号控制


地址


4


有效载荷


CRC

地址1指的是接收端的mac地址,地址2指的是传输帧的介质的mac地址,地址3指的是subnet连接路由器的端口地址,地址4用于AP自组织模式下相互转发。本题里只用到地址1~3。

帧传送过程是这样的:从主机H到路由器R,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H到AP,用IEEE802.11协议,第二个阶段从AP到R,用IEEE802.3协议(以太网帧)。

第一个阶段,AP作为接收端,将地址1填充为自己的mac地址。无线网络是传输介质,AP将地址2填充为无线网络的mac地址,此处无线网络的mac地址就是主机的mac地址。路由器R对应的端口作为子网连接的端口,AP将对应的端口mac地址填充到地址3。

第二个阶段,目的地是路由器R,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就是R的mac地址。帧由AP发出,源mac地址就是AP的mac地址。


总结:

注意区分IEEE802.3与802.11协议,两者在介质访问控制方面也有不同。前者用CSMA/CD,后者用CSMA/CA。



版权声明:本文为sinat_41679123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