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及其伦理问题思考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StrongerTang

”,可打开微信搜一搜,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DEzOTAzMw==&mid=2247483696&idx=1&sn=af3e668a8ba819ab7f18c656ddcc7eac&chksm=ced41dc6f9a394d08efa3f230806f499d063b536472541311ef202e40fee36732564b30db109&token=1631829550&lang=zh_CN#rd

)

(注: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AI应用涌现,从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到制造业、物流等领域,大量的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福祉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围绕人工智能产生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刚刚结束不久的2018年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Conference)上,阿里巴巴展示了其菜鸟物流公司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客服助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的演示视频对话更是让很多人感到震惊,甚至许多人在网络上发表了诸如“有点恐怖”、“担忧某一天机器人统治人类社会”、“感觉未来会发展的很可怕”等担忧的言论,AI及其伦理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热议。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问还有哪一项技术能够和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先导科技相提并论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正在步入成熟增长期的人工智能技术。毫无疑问,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拉动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物联网等产业的升级,还将全面渗透制造、金融、交通等传统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经有大量的AI应用涌现,从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到制造业、物流等领域,大量的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医疗领域,以肺结核诊治为例,目前资深主任医师的诊疗准确率约为70%,而国防科技大学开发的一套智能辅诊系统准确率则能达到90%以上。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平台金融监管业务相结合,为整治洗钱、欺诈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利剑,促进金融智能化发展。京东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仓储物流解决方案,促进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腾讯云优图天眼系统,利用AI人脸检索技术,助力福建省公安厅在3个月内成功寻回124名走失人员,让众多失散家庭重获团聚。还帮助公安系统建立智能追捕逃犯体系,目前已被包括苏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公安系统采纳应用。

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福祉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围绕人工智能产生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带来的究竟是福祉还是挑战,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进行过探讨。比如,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四季节目中,百度研发的小度机器人借助人脸识别与深度学习技术,战胜了世界记忆大师王峰;谷歌研发的“AlphaGo”接连击败了各国围棋高手,登上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顶峰。为此,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思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目前,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旦人工智能具备了超越机器的属性,愈发类似于人的时候,人类是否应当给予其一定的“人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在某些社会生产、生活领域逐渐替代人类,那么其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过错应当如何解决。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基于伦理视角引导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在《如何创造思维》一书中提出,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人类将有能力制造出极为智能的机器人,其能够与人类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联系,并具备自我意识。因此,当前人类应加快讨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即一旦高智能机器人诞生,出现了自我意识,人类是应当遏制其进一步成长,还是给予其“人权”。一些专家认为,赋予人工智能以“人权”是对人工智能的放纵,将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持相反观点者则认为,人类能够开发出符合人类道德的人工智能产品,因此可以给予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的“人权”。

当人工智能取代了部分医疗人员的岗位,误诊出现时,人们应当向谁追责,是医疗机器人的使用方,还是生产方,抑或是其本身?实际上,这并非是远离人类当前生活的问题,在测试阶段事故频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然将这一问题推到了人类面前。

类似的伦理冲突实例还有很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参与人类生活,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相关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

。首先,要加强事前立法,借助法律手段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其始终在人类可控范围内,规避可能发生的伦理问题。其次,要加强事中立法,即针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进行相关立法,明确责任划分依据与标准,从而保证研发责任人、生产责任人、销售责任人以及使用责任人都能够较好地履行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义务。最后,要加强事后立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进入群众生活。总之,通过相关法律规范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能够避免人工智能产品脱离控制,进而规避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


二、加强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管理力度

。一旦技术发展成熟,人工智能便能够正式参与人类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管理,使其具备优良的“伦理品质”。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要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程序进行审查,确保程序未被嵌入恶意性代码。同时,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技术安全性。


三、提高人们的认知素养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人类自身决定。如果人类只是一味地拒绝接受该技术,人工智能势必无法服务人类 。而如果人类一味接受人工智能技术,则势必会为伦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因此,唯有提升人们的认知素养,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其中尤其应提高科研人员的认知素养,使其坚持对人类和社会负责,在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我们必将生活在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各种福祉的同时也必须要对其随之而来的伦理冲突有清晰的认知并采取客观、公正、妥善的措施加以面对,谋求一个人机和谐相处的时代,实现技术造福人类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勇.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主体理论构造–以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J].理论导刊,2018(2):74-75.

[2]郭建伟,王文卓.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J].热点述评,2018(12):56-57.

[3]孙伟平.人工智能导致的伦理冲突与伦理规制[J].教学与研究,2018(8):57-63.

[4]王海春,曾伟一,凌智辉.用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点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工作进行的反思[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9):37-39.

[5]李德聪.“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发展的自然辩证法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1999(21):19-2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注微信公众号“

StrongerTang

”,看更多文章,和小汤一起学习,一同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为qq_41590635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