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xgd2020秋学期kpoints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综合回答

0108180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 其一,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了唯心和唯物主义)
  • 其二,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具有同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问题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影响:

  •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
  • 所以既要注意理性因素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条件下,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和谬误 存在着原则界限
  •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 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的


怎么检验真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相互关系:

  •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 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式高层次的社会认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自然学和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不包括在内


社会形态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统一性
  •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 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 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内在价值尺度:

  • 商品的内在尺度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 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衡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
  • 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 价值决定价格
  •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1.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2.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的
  •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不是商品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其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
  • 在产生剩余价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
  •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力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

  • 自由生产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 激烈的企业竞争给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称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
  •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资本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 第一,职工参与决策;
    • 第二,终身雇佣;
    • 第三,职工持股;
    • 第四,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 资本家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很大变化,大公司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靠企业股票和证券利息;
    • 高级职业经理称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 政府干预经济能力弱化,生产方式局限性越来越突出;
    • 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化日益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 政治制度的变化:

    • 第一,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地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政治法律行为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谋求自身利益;
    • 第三,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关于社会主义的说法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weixin_43693946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