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Vue.nextTick实现原理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vue


vue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API,nextTick。根据官方文档的解释,它可以在DOM更新完毕之后执行一个回调,用法如下:

// 修改数据

vm.msg = ‘Hello’

// DOM 还没有更新

Vue.nextTick(function () {

// DOM 更新了

})

尽管MVVM框架并不推荐访问DOM,但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和第三方插件进行配合的时候,免不了要进行DOM操作。而nextTick就提供了一个桥梁,确保我们操作的是更新后的DOM。

本文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探索:vue如何检测到DOM更新完毕呢?

检索一下自己的前端知识库,能监听到DOM改动的API好像只有MutationObserver了,后面简称MO.

理解MutationObserver

MutationObserver是HTML5新增的属性,用于监听DOM修改事件,能够监听到节点的属性、文本内容、子节点等的改动,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利器,基本用法如下:

//MO基本用法

var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function(){

//这里是回调函数

console.log(‘DOM被修改了!’);

});

var article = document.querySelector(‘article’);

observer.observer(article);

MO的使用不是本篇重点。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vue是不是用MO来监听DOM更新完毕的呢?

那就打开vue的源码看看吧,在实现nextTick的地方,确实能看到这样的代码:

//vue@2.2.5 /src/core/util/env.js

if (typeof MutationObserver !== ‘undefined’ && (isNative(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Observer.toString() === ‘[object MutationObserverConstructor]’)) {

var counter = 1

var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nextTickHandler)

var textNode = document.createTextNode(String(counter))

observer.observe(textNode, {

characterData: true

})

timerFunc = () => {

counter = (counter + 1) % 2

textNode.data = String(counter)

}

}

简单解释一下,如果检测到浏览器支持MO,则创建一个文本节点,监听这个文本节点的改动事件,以此来触发nextTickHandler(也就是DOM更新完毕回调)的执行。后面的代码中,会执行手工修改文本节点属性,这样就能进入到回调函数了。

大体扫了一眼,似乎可以得到实锤了:哦!vue是用MutationObserver监听DOM更新完毕的!

难道不感觉哪里不对劲吗?让我们细细想一下:

  1. 我们要监听的是模板中的DOM更新完毕,vue为什么自己创建了一个文本节点来监听,这有点说不通啊!

  2. 难道自己创建的文本节点更新完毕,就能代表其他DOM节点更新完毕吗?这又是什么道理!

看来我们上面得出的结论并不对,这时候就需要讲讲js的事件循环机制了。

事件循环(Event Loop)

在js的运行环境中,我们这里光说浏览器吧,通常伴随着很多事件的发生,比如用户点击、页面渲染、脚本执行、网络请求,等等。为了协调这些事件的处理,浏览器使用事件循环机制。

简要来说,事件循环会维护一个或多个任务队列(task queues),以上提到的事件作为任务源往队列中加入任务。有一个持续执行的线程来处理这些任务,每执行完一个就从队列中移除它,这就是一次事件循环了,如下图所示:

我们平时用setTimeout来执行异步代码,其实就是在任务队列的末尾加入了一个task,待前面的任务都执行完后再执行它。

关键的地方来了,每次event loop的最后,会有一个UI render步骤,也就是更新DOM。标准为什么这样设计呢?考虑下面的代码:

for(let i=0; i<100; i++){

dom.style.left = i + ‘px’;

}

浏览器会进行100次DOM更新吗?显然不是的,这样太耗性能了。事实上,这100次for循环同属一个task,浏览器只在该task执行完后进行一次DOM更新。

那我们的思路就来了:只要让nextTick里的代码放在UI render步骤后面执行,岂不就能访问到更新后的DOM了?

vue就是这样的思路,并不是用MO进行DOM变动监听,而是用队列控制的方式达到目的。那么vue又是如何做到队列控制的呢?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想到setTimeout,把nextTick要执行的代码当作下一个task放入队列末尾。

然而事情却没这么简单,vue的数据响应过程包含:数据更改->通知Watcher->更新DOM。而数据的更改不由我们控制,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如果恰巧发生在repaint之前,就会发生多次渲染。这意味着性能浪费,是vue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vue的队列控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也经过了多次改动)。在这之前,我们还需了解event loop的另一个重要概念,microtask.

microtask

从名字看,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微任务。对应的,task队列中的任务也被叫做macrotask。名字相似,性质可不一样了。

每一次事件循环都包含一个microtask队列,在循环结束后会依次执行队列中的microtask并移除,然后再开始下一次事件循环。

在执行microtask的过程中后加入microtask队列的微任务,也会在下一次事件循环之前被执行。也就是说,macrotask总要等到microtask都执行完后才能执行,microtask有着更高的优先级。

microtask的这一特性,简直是做队列控制的最佳选择啊!vue进行DOM更新内部也是调用nextTick来做异步队列控制。而当我们自己调用nextTick的时候,它就在更新DOM的那个microtask后追加了我们自己的回调函数,从而确保我们的代码在DOM更新后执行,同时也避免了setTimeout可能存在的多次执行问题。

常见的microtask有:Promise、MutationObserver、Object.observe(废弃),以及nodejs中的process.nextTick.

咦?好像看到了MutationObserver,难道说vue用MO是想利用它的microtask特性,而不是想做DOM监听?对喽,就是这样的。核心是microtask,用不用MO都行的。事实上,vue在2.5版本中已经删去了MO相关的代码,因为它是HTML5新增的特性,在iOS上尚有bug。

那么最优的microtask策略就是Promise了,而令人尴尬的是,Promise是ES6新增的东西,也存在兼容问题呀~ 所以vue就面临一个降级策略。

vue的降级策略

上面我们讲到了,队列控制的最佳选择是microtask,而microtask的最佳选择是Promise.但如果当前环境不支持Promise,vue就不得不降级为macrotask来做队列控制了。

macrotask有哪些可选的方案呢?前面提到了setTimeout是一种,但它不是理想的方案。因为setTimeout执行的最小时间间隔是约4ms的样子,略微有点延迟。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不卖关子了,在vue2.5的源码中,macrotask降级的方案依次是:setImmediate、MessageChannel、setTimeout.

setImmediate是最理想的方案了,可惜的是只有IE和nodejs支持。

MessageChannel的onmessage回调也是microtask,但也是个新API,面临兼容性的尴尬…

所以最后的兜底方案就是setTimeout了,尽管它有执行延迟,可能造成多次渲染,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总结

以上就是vue的nextTick方法的实现原理了,总结一下就是:

  1. vue用异步队列的方式来控制DOM更新和nextTick回调先后执行

  2. microtask因为其高优先级特性,能确保队列中的微任务在一次事件循环前被执行完毕

  3. 因为兼容性问题,vue不得不做了microtask向macrotask的降级方案

相关资料:

event loop标准

https://html.spec.whatwg.org/multipage/webappapis.html#event-loops

vue2.5的nextTick更改记录

https://github.com/vuejs/vue/commit/6e41679a96582da3e0a60bdbf123c33ba0e86b31

源码解析文章

https://github.com/answershuto/learnVue/blob/master/docs/Vue.js%E5%BC%82%E6%AD%A5%E6%9B%B4%E6%96%B0DOM%E7%AD%96%E7%95%A5%E5%8F%8AnextTick.MarkDown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iuhao-web/p/891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