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说起
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大量军事数据的计算问题,美国**成立了一个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希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几年的紧张工作,该研究小组研制的eniac终于于1946年发射升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应用于实践的电子计算机,也标志着第一代计算机的出现。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从1946年到1957年。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水银延迟线用作存储器,纸带、卡片和磁带用作外部存储器。但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存储容量只有几千字。编程语言处于最低层,主要采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后期采用汇编语言编程。
并且在课上我们的老师就讲到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被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用来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伴随第一代计算机的诞生,出现了“程序语言”这个至关重要的计算机语言中的“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两个初期阶段,“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是十分艰涩难懂的,于是编程对于编程人员来说也是十分艰辛和枯燥乏味的,因此在后几代计算机中就出现了高级语言。
二.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从1958年到1964年,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十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很快取代了第一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存储器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
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
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说:这一代计算机是比上一代更先进的数据操作中产生浮点运算的一种。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则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到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使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
同时,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使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使用寿命延长,价格降低,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第三代计算机是1964年至1970年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型集成电路和中型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开始使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使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的性能在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因而为***计算机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一点想法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计算机的到了迅速的更新,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迄今为止,计算机已应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农业、国防教育、医学等许多领域。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对未来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四代。随着每一代计算机的出现,有了更加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和许多关键的计算机术语,使得计算机网络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和强大。
这些在当今的***计算机中就体现出来了。
***计算机是自1971年以来规模很大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集成了上千甚至数万个电子元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在此期间,出现了微型机算机。微机的计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是主机的核心部件,它们都放在主机箱中。主机以外的其他组件通常被称为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或外围设备。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也日趋完善。
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讲到现代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现代计算机的**处理器(cpu)就主要是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等组成的;存储器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外部存储器通常是磁盘和光盘,可以长期保存数据;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器等
输出设备则有显示屏打印机投影仪等。计算机基本组成软件有操作系统等,但早期的电子计算机却是没有操作系统的,现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早期有文字界面的dos操作系统,目前操作系统市场主要被unix家族和windows家族占据。
主讲程序设计语言的老师讲到目前编程人员主要用高级语言来编写程序,目前有一百多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pascal,c++,c,java等等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通常简称为编程语言,是一组用来定义计算机程序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标准化的通信技术,用于向计算机发送指令。计算机语言允许程序员准确地定义计算机需要使用的数据义计在不同情况下要采取的行动。
每一种编程语言都可以看作是一组形式规范,包括语法、词汇和意义。这些规范通常包括:数据和数据结构、指令和过程控制、参考机制和重用。
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可以理解为有基本运算和指定的运算序列组成的完整求解步骤,也可以理解为根据需要设计的有限精确的计算序列,这些步骤和序列可以使程序完成特定的任务。
在我的《软件工程》一章的两节课中,我认为这两节课得软件工程比较难理解,虽然我们主要讲软件工程的老师也是根据这本电脑教材的介绍从前到后,这也比较清楚。但可能是这一章内容多复杂,又或是由于老师要用两节课来讲完这一章内容因此讲的比较快的缘故,因此我现在回想起这一章,对它的印象就不是很深刻。但是可能正是由于我对教材上在这一章的叙述不太理解的缘故,我就很想去弄明白。
我知道软件工程是我们专业未来就业的四大方向之一。我想将来再上这门课时,我应该学好它。
现在我想我对数据库更感兴趣了。主要讲数据库的老师说,学好数据库是毕业后一个很好的工作前景。老师热情地谈到了数据库: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是结构化的,没有有害或不必要的冗余,为各种应用服务。
老师就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例如,我们学校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教职工号,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教职工和某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些工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虽然老师只上了两节课就完成了一章,虽然回想起来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这两节课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作为一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计导论》这门课我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了一个的初步了解,老师们都说了现在这门课上讲的一章到了以后都会是以一本教材作为一门课程来上。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的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听了,不过现在想起来我对许多将要学习的课程还是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大致印象。但是在这同时我却也发现了我自己对某一些课程产生了一点兴趣,我想这对以后的学习肯定是有所帮助的。
我想《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是十分的概括,是对今后我们这个专业要学习的一些主干课程的概括,学习后就会增加了我们对未来要学的课程的一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