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图论及其相关算法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图的基本介绍

线性表局限于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的关系,树也只能有一个直接前驱也就是父节点,当我们需要表示多对多的关系时, 这里我们就用到了图。

图是一种数据结构,其中结点可以具有零个或多个相邻元素。两个结点之间的连接称为边。 结点也可以称为顶点。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来说,图就是由顶点的有穷非空集合和顶点之间的边组成的集合。通常表示为:G(V,E),其中,G 表示一个图,V 表示顶点的集合,E 表示边的集合。

然后我们说说图中的一些常见概念:


  1. 节点(Vertex)

    :图中的基本元素,用于表示某个实体。


  2. 边(Edge)

    :连接两个节点的线段,用于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


  3. 度(Degree)

    :度表示一个顶点包含多少条边,在有向图中,还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表示从该顶点出去的边的条数,入度表示进入该顶点的边的条数。


  4. 有向图和无向图

    :边是否有方向决定图是有向图还是无向图。有向边指明了边的起点和终点,无向边的两个节点没有起点和终点之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带权图和无权图

    :边是否有权值决定图是带权图还是无权图。带权边有一个数值,表示边的权重,无权边的权重视为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路径

    :图中一系列顶点之间的边的序列叫做路径。


  7. 连通性

    :如果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路径,那么该图是连通的。否则是非连通图。


  8. 海量图

    :节点和边的数量巨大,远远超出计算机内存大小,需要特殊的算法和存储结构才能处理的图。



图的表示方式

图的表示方式有两种:

  • 二维数组表示(邻接矩阵)
  • 链表表示(邻接表)



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是图的一种存储结构,它使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表示图中节点之间的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来说:

  1. 邻接矩阵的行数和列数都是图中的节点数n。
  2. 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都代表一条边。如果节点i和节点j之间有边,则矩阵的第i行第j列元素为1,否则为0。
  3. 对于带权图,矩阵的元素为对应的权值,而不是1。
  4. 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0,因为节点不会和自身相连。
  5. 邻接矩阵适用于表示稠密图,空间复杂度为O(n2)。如果图是稀疏的,空间利用率比较低。

邻接矩阵的优点是:

  1. 可以在O(1)时间内判断任意两节点之间是否有边。
  2. 方便实现一些算法,如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

邻接矩阵的缺点是:

  1. 空间复杂度高,如果图是稀疏的会造成空间浪费。
  2. 难以表示动态图,如果频繁添加和删除边,需要频繁重建邻接矩阵。



邻接表

邻接表是图的另一种存储结构,它使用链表来存储每个节点的相邻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来说:

  1. 邻接表由数组和链表组成。数组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链表,表示对应节点的相邻节点列表。
  2. 数组的索引就是节点的序号,数组大小为节点数n。
  3. 如果节点i和节点j有边,则将j添加到i对应的链表中。
  4. 对于带权图,每个节点在链表中的元素不再只存储相邻节点的序号,而是存储一个结构体,包含相邻节点序号和对应的权值。
  5. 邻接表适用于稀疏图,空间复杂度为O(n+e),e是边数。对于稠密图,空间利用率会比较高。

邻接表的优点是:

6. 空间复杂度较低,适用于表示稀疏图。

7. 易于实现动态图的增加和删除操作。

邻接表的缺点是:

8. 难以在O(1)时间内判断任意两节点之间是否有边,需要遍历链表。

9. 不太方便实现一些算法,如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DFS)

所谓图的遍历,即是对结点的访问。一个图有那么多个结点,如何遍历这些结点,需要特定策略,一般有两种访问策略:


  • 深度优先遍历(DFS)

  • 广度优先遍历(BFS)



概述

深度优先遍历,从初始访问结点出发,初始访问结点可能有多个邻接结点,深度优先遍历的策略就是首先访问第一个邻接结点,然后再以这个被访问的邻接结点作为初始结点,访问它的第一个邻接结点。

可以这样理解: 每次都在访问完当前结点后首先访问当前结点的第一个邻接结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访问策略是优先往纵向挖掘深入,而不是对一个结点的所有邻接结点进行横向访问。显然,深度优先搜索是一个递归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的来说:

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是一种图的遍历算法。它从某个节点出发,尽可能深地搜索下去,直到遍历完当前路径上所有节点。然后回溯,继续尽可能深地搜索下一条路径

深度优先搜索的主要应用是

图的连通性检查,拓扑排序,求解切分数以及求解二分图的最大匹配数等



实现步骤

深度优先搜索的过程可以用递归实现。主要步骤如下:

  1. 从目标图的某个节点v出发,访问该节点。
  2. 如果v的相邻节点w未被访问,则递归访问w。
  3. 如果w已被访问,则回到v节点,转而访问v的另一个未访问相邻节点。
  4. 如果v的所有相邻节点都已被访问,则回溯到v的上一个节点。
  5. 重复步骤3和4,直到所有节点被访问。

既然是使用递归,那么我们肯定也可以使用栈的思路去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Graph {

	//存储顶点集合
	private ArrayList<String> vertexList; 
	//存储图对应的邻结矩阵
	private int[][] edges; 
	 //表示边的数目
	private int numOfEdges;
	//定义给数组 boolean[], 记录某个结点是否被访问
	private boolean[] isVisited;

    //dfs部分
    public void dfs(){
        //初始化访问数组
        isVisited = new boolean[vertexList.size()];
        for (int i = 0;i < isVisited.length;i++) {
            if (!isVisited[i]) {
                dfs(i);
            }
        }
    }

    public void dfs(int index){
        //打印出当前节点
        System.out.print(getValueByIndex(index) + " -> ");
        //设置当前节点已被访问
        isVisited[index] = true;
        //找出该节点的第一个邻接点
        int firstNeighbor = getFirstNeighbor(index);
        //说明存在第一个临界点
        if (firstNeighbor != -1) {
            dfs(firstNeighbor);
        }
    }

    /**
     * 找到index节点的第一个临界点,如果没有返回-1
     * @param index
     * @return
     */
    public int getFirstNeighbor(int index) {
        for (int i = 0; i < edges.length; i++) {
            if (edges[index][i] == 1 && !isVisited[i]) {
                return i;
            }
        }
        return -1;
    }
	
	//返回结点i(下标)对应的数据 0->"A" 1->"B" 2->"C"
	public String getValueByIndex(int i) {
		return vertexList.get(i);
	}
	

}

注意:

  • 我们getFirstNeighbor方法中,这里的j一定是从0开始的,有的人容易弄成index+1开始,这是没有考虑到不从A开始遍历的情况。
  • 之所以要遍历我们的节点列表,是因为可能是非连通图,从一个节点开始遍历可能不会把整个图的节点都遍历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BFS)



概述

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是一种图的遍历算法。它从某个节点出发,首先访问该节点相邻的所有节点,然后访问相邻节点的相邻节点,以此类推,直到遍历完所有节点为止。

广度优先搜索就像水面上的波纹一样一层一层向外扩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深度优先搜索相比,广度优先搜索的特点是:

  1. 会先访问离起点节点更近的节点。深度优先搜索会尽可能深的搜索,可能离起点更远。
  2. 使用队列实现,空间复杂度较高。深度优先搜索使用递归栈,空间复杂度较低。

广度优先搜索主要用于

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拓扑排序

等。



实现步骤

广度优先搜索的过程可以用队列实现。主要步骤如下:

  1. 从图的某个节点v出发,访问该节点并将其入队。
  2. 取出队首节点,访问该节点的所有未访问相邻节点,并将相邻节点入队。
  3. 重复步骤2,直到队列为空。
  4. 如果图中还有未访问节点,则以其中一个未访问节点为起点,重复步骤1~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Graph {

	//存储顶点集合
	private ArrayList<String> vertexList; 
	//存储图对应的邻结矩阵
	private int[][] edges; 
	 //表示边的数目
	private int numOfEdges;
	//定义给数组 boolean[], 记录某个结点是否被访问
	private boolean[] isVisited;

    /**
     * 在bfs中负责找到指定节点的所有未遍历节点
     * @param index
     */
    public void getNeighbors(int index, Queue<Integer> queue){
        for (int i = 0; i < edges.length; i++) {
            if (edges[index][i] == 1 && !isVisited[i]) {
                queue.add(i);
                //将入队节点标为已访问
                isVisited[i] = true;
            }
        }
    }

    public void bfs(){
        //初始化访问数组
        isVisited = new boolean[vertexList.size()];
        for (int i = 0;i < isVisited.length;i++) {
            if (!isVisited[i]) {
                bfs(i);
            }
        }
    }

    public void bfs(int index) {
        //创建队列
        Queue<Integer> queue = new LinkedList<>();
        //首先将起始节点加入队列,并设为已访问
        queue.add(index);
        isVisited[index] = true;
        //每次弹出的队头
        Integer head;
        while (!queue.isEmpty()) {
            //弹出头节点
            head = queue.poll();
            //并将其临界点全部放入队列
            getNeighbors(head,queue);
            //打印该节点
            System.out.print(getValueByIndex(head) + " -> ");
        }

    }
	
	//返回结点i(下标)对应的数据 0->"A" 1->"B" 2->"C"
	public String getValueByIndex(int i) {
		return vertexList.get(i);
	}
	
	//返回结点的个数
	public int getNumOfVertex() {
		return vertexList.size();
	}


}



图的常用代码汇总

public class Graph {

	private ArrayList<String> vertexList; //存储顶点集合
	private int[][] edges; //存储图对应的邻结矩阵
	private int numOfEdges; //表示边的数目
	private boolean[] isVisited; //记录某个结点是否被访问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测试一把图是否创建ok
		int n = 8;  //结点的个数
		//String Vertexs[] = {"A", "B", "C", "D", "E"};
		String Vertexs[] = {"1", "2", "3", "4", "5", "6", "7", "8"};
		
		//创建图对象
		Graph graph = new Graph(n);
		//循环的添加顶点
		for(String vertex: Vertexs) {
			graph.insertVertex(vertex);
		}
		
		//添加边
		//A-B A-C B-C B-D B-E 
//		graph.insertEdge(0, 1, 1); // A-B
//		graph.insertEdge(0, 2, 1); // 
//		graph.insertEdge(1, 2, 1); // 
//		graph.insertEdge(1, 3, 1); // 
//		graph.insertEdge(1, 4, 1); // 
		
		//更新边的关系
		graph.insertEdge(0, 1, 1);
		graph.insertEdge(0, 2, 1);
		graph.insertEdge(1, 3, 1);
		graph.insertEdge(1, 4, 1);
		graph.insertEdge(3, 7, 1);
		graph.insertEdge(4, 7, 1);
		graph.insertEdge(2, 5, 1);
		graph.insertEdge(2, 6, 1);
		graph.insertEdge(5, 6, 1);

		
		
		//显示一把邻结矩阵
		graph.showGraph();
		
		//测试一把,我们的dfs遍历是否ok
		System.out.println("深度遍历");
		graph.dfs(); // A->B->C->D->E [1->2->4->8->5->3->6->7]
//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广度优先!");
		graph.bfs(); // A->B->C->D-E [1->2->3->4->5->6->7->8]
		
	}
	
	//构造器
	public Graph(int n) {
		//初始化矩阵和vertexList
		edges = new int[n][n];
		vertex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n);
		numOfEdges = 0;
		
	}
	
	//得到第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w 
	/**
	 * 
	 * @param index 
	 * @return 如果存在就返回对应的下标,否则返回-1
	 */
	public int getFirstNeighbor(int index) {
		for(int j = 0; j < vertexList.size(); j++) {
			if(edges[index][j] > 0) {
				return j;
			}
		}
		return -1;
	}
	//根据前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来获取下一个邻接结点
	public int getNextNeighbor(int v1, int v2) {
		for(int j = v2 + 1; j < vertexList.size(); j++) {
			if(edges[v1][j] > 0) {
				return j;
			}
		}
		return -1;
	}
	
	//深度优先遍历算法
	//i 第一次就是 0
	private void dfs(boolean[] isVisited, int i) {
		//首先我们访问该结点,输出
		System.out.print(getValueByIndex(i) + "->");
		//将结点设置为已经访问
		isVisited[i] = true;
		//查找结点i的第一个邻接结点w
		int w = getFirstNeighbor(i);
		while(w != -1) {//说明有
			if(!isVisited[w]) {
				dfs(isVisited, w);
			}
			//如果w结点已经被访问过
			w = getNextNeighbor(i, w);
		}
		
	}
	
	//对dfs 进行一个重载, 遍历我们所有的结点,并进行 dfs
	public void dfs() {
		isVisited = new boolean[vertexList.size()];
		//遍历所有的结点,进行dfs[回溯]
		for(int i = 0; i < getNumOfVertex(); i++) {
			if(!isVisited[i]) {
				dfs(isVisited, i);
			}
		}
	}
	
	//对一个结点进行广度优先遍历的方法
	private void bfs(boolean[] isVisited, int i) {
		int u ; // 表示队列的头结点对应下标
		int w ; // 邻接结点w
		//队列,记录结点访问的顺序
		LinkedList queue = new LinkedList();
		//访问结点,输出结点信息
		System.out.print(getValueByIndex(i) + "=>");
		//标记为已访问
		isVisited[i] = true;
		//将结点加入队列
		queue.addLast(i);
		
		while( !queue.isEmpty()) {
			//取出队列的头结点下标
			u = (Integer)queue.removeFirst();
			//得到第一个邻接结点的下标 w 
			w = getFirstNeighbor(u);
			while(w != -1) {//找到
				//是否访问过
				if(!isVisited[w]) {
					System.out.print(getValueByIndex(w) + "=>");
					//标记已经访问
					isVisited[w] = true;
					//入队
					queue.addLast(w);
				}
				//以u为前驱点,找w后面的下一个邻结点
				w = getNextNeighbor(u, w); //体现出我们的广度优先
			}
		}
		
	} 
	
	//遍历所有的结点,都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public void bfs() {
		isVisited = new boolean[vertexList.size()];
		for(int i = 0; i < getNumOfVertex(); i++) {
			if(!isVisited[i]) {
				bfs(isVisited, i);
			}
		}
	}
	
	//图中常用的方法
	//返回结点的个数
	public int getNumOfVertex() {
		return vertexList.size();
	}
	//显示图对应的矩阵
	public void showGraph() {
		for(int[] link : edges) {
			System.err.println(Arrays.toString(link));
		}
	}
	//得到边的数目
	public int getNumOfEdges() {
		return numOfEdges;
	}
	//返回结点i(下标)对应的数据 0->"A" 1->"B" 2->"C"
	public String getValueByIndex(int i) {
		return vertexList.get(i);
	}
	//返回v1和v2的权值
	public int getWeight(int v1, int v2) {
		return edges[v1][v2];
	}
	//插入结点
	public void insertVertex(String vertex) {
		vertexList.add(vertex);
	}
	//添加边
	/**
	 * 
	 * @param v1 表示点的下标即使第几个顶点  "A"-"B" "A"->0 "B"->1
	 * @param v2 第二个顶点对应的下标
	 * @param weight 表示 
	 */
	public void insertEdge(int v1, int v2, int weight) {
		edges[v1][v2] = weight;
		edges[v2][v1] = weight;
		numOfEdges++;
	}
}



最小生成树算法

最小生成树是图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连接图中所有节点的一棵树,且这棵树上的所有边的权值之和最小

最小生成树有几个重要的性质:

  1. 它包含图中所有节点,没有孤立点。
  2. 它是一个树,没有环。
  3. 它的权值之和最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见的最小生成树算法有:

4.

Prim算法

:从一个节点开始,不断向生成树中添加新的节点和边,直到包含所有的节点。每次添加的新边是到树中节点的最短边。

5.

Kruskal算法

:按照边的权值从小到大选择边,只要这条边不形成环,就添加到最小生成树中。

6.

Dijkstra算法

: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求出每个节点到其它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由这些最短路径形成。

最小生成树有许多实际应用,比如网络的连通性、电路布线等。它为这些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效率较高的解决方案。

总之,最小生成树是图论中一个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概念,相关算法也比较重要,值得好好理解和掌握。

最小生成树(Kruskal(克鲁斯卡尔)和Prim(普里姆))算法动画演示



普里姆(Prim)算法

Prim算法是最小生成树的经典算法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

  • 从图中的任意一个节点开始,逐步添加边和节点,形成最小生成树。每次添加的新边必须连接的树中的节点和不在树中的节点,并且这条新边必须是所有候选边中权值最小的一条。

Prim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选择图中的任意一个节点作为起始节点,标记该节点已经被访问。
  2. 找出所有已访问节点连通的还未访问的节点中,权值最小的一条边。该边连接的未访问节点标记为已访问。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为止。
  4. 形成的边集合即为最小生成树。

或者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视频讲得非常的清楚:

算法图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rim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如果使用优先队列实现,可以降低到O(nlogn)。

Prim算法仅适用于带权无向连通图,如果图是有向图或非连通图,Prim算法无法得到最小生成树。



算法实践

代码实现: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PrimAlgorithm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F = Integer.MAX_VALUE;

    public static int prim(int[][] graph) {
        int n = graph.length;
        //创建距离表,代表索引对应节点距离最小生成树的距离
        int[] dist = new int[n];
        //记录每个节点是否被添加,未添加记为false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n];
        //先将距离表都初始化为最大值
        Arrays.fill(dist, INF);
        //从0节点开始遍历,将距离更新一下
        dist[0] = 0;
        //记录要返回的最小权值
        int res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u代表要添加的节点(距离最近且未访问)
            int u = -1;
            for (int j = 0; j < n; j++) {
                if (!visited[j] && (u == -1 || dist[j] < dist[u])) {
                    u = j;
                }
            }
            //将要添加的节点标为已访问
            visited[u] = true;
            //记录权值
            res += dist[u];
            //更新距离表
            for (int v = 0; v < n; v++) {
                if (!visited[v] && graph[u][v] != INF && graph[u][v] < dist[v]) {
                    dist[v] = graph[u][v];
                }
            }
        }

        return re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graph = new int[][]{
                {0, 2, INF, 6, INF},
                {2, 0, 3, 8, 5},
                {INF, 3, 0, INF, 7},
                {6, 8, INF, 0, 9},
                {INF, 5, 7, 9, 0}
        };
        int res = prim(graph);
        System.out.println(res);
    }
}

在这个实现中,我们首先初始化了距离数组dist和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并将距离数组的所有元素初始化为无穷大(表示尚未访问到的节点)。

然后,我们从节点0开始遍历所有节点,每次选取距离数组中最小的值作为下一个要访问的节点。然后,我们将这个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其与尚未访问的节点的距离更新到距离数组中。最后,我们将所有边的权值之和作为最小生成树的权值返回。

这个实现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其中n是节点数。



克鲁斯卡尔(Kruskal)算法

Kruskal算法是最小生成树的另一种经典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

将图中的所有边按权值从小到大排序。选取权值最小的边,只要该边不形成环,就将其添加到最小生成树中。重复该步骤,直到最小生成树包含了图中所有节点。

Kruskal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对图中的所有边按权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 选取权值最小的边,判断是否形成环。如果不形成环,就添加到最小生成树中。
  3. 重复步骤2,直到最小生成树包含了图中的所有顶点。
  4. 输出最小生成树。

Kruskal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ElogE),其中E是图中的边数。


Kruskal算法的实现需要使用到并查集,来判断选取的边是否会形成环

。并查集可以在O(1)时间内判断两个元素是否属于同一集合,这是实现Kruskal算法的关键。

与Prim算法相比,Kruskal算法适用于边数较多的稀疏图,因为其时间复杂度不依赖于节点数,仅与边数相关。但Kruskal算法需要提前对所有边进行排序,增加了空间复杂度。

图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并查集

并查集是一种树型的数据结构,

用于处理一些不交集合的合并及查询问题



它支持三种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初始化init

  2. union(x, y)

    :合并元素x和元素y所在的集合。

  3. find(x)

    :找到元素x所在的集合代表,该集合代表是该集合中最早加入的元素。

并查集实现了一种动态连通性,在初始时,每个元素自成一个集合,通过union操作不断合并集合,最后形成几个不相交的大集合。

并查集的典型应用是解决图论中的离线查询问题,比如在一个无向图中查询两个节点是否处于同一个连通图中。

并查集实现有两种常见方式:

  1. 快速查找:使用树结构,find操作需要遍历到根节点,时间复杂度为O(n)。
  2. 带路径压缩的快速合并:在find操作的遍历过程中,将节点直接指向根节点,实现路径压缩,降低树的深度。平衡之后,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O(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算法实践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KruskalAlgorithm {
    private static class Edge implements Comparable<Edge> {
        int u, v, w;

        public Edge(int u, int v, int w) {
            this.u = u;
            this.v = v;
            this.w = w;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Edge o) {
            return Integer.compare(this.w, o.w);
        }
    }

    public static int kruskal(int[][] graph) {
        int n = graph.length;
        List<Edge> edges = new ArrayList<>();
        for (int u = 0; u < n; u++) {
            for (int v = u + 1; v < n; v++) {
                if (graph[u][v] != 0) {
                    edges.add(new Edge(u, v, graph[u][v]));
                }
            }
        }
        Collections.sort(edges);
        int[] parent = new int[n];
        for (int i = 0; i < n; i++) {
            parent[i] = i;
        }
        int res = 0;
        for (Edge edge : edges) {
            int u = edge.u;
            int v = edge.v;
            int w = edge.w;
            int pu = find(parent, u);
            int pv = find(parent, v);
            if (pu != pv) {
                parent[pu] = pv;
                res += w;
            }
        }
        return res;
    }

    private static int find(int[] parent, int x) {
        if (parent[x] != x) {
            parent[x] = find(parent, parent[x]);
        }
        return parent[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graph = new int[][]{
                {0, 2, 0, 6, 0},
                {2, 0, 3, 8, 5},
                {0, 3, 0, 0, 7},
                {6, 8, 0, 0, 9},
                {0, 5, 7, 9, 0}
        };
        int res = kruskal(graph);
        System.out.println(res);
    }
}

在这个实现中,我们首先将图中所有边存储在一个列表中,并按照权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然后,我们初始化一个并查集,将每个节点的父节点初始化为它本身。

接下来,我们遍历排序后的边列表,对于每条边,如果它的两个端点不在同一个连通块中,就将它们合并到同一个连通块中,并将这条边的权值加入最小生成树的权值中。

这个实现的时间复杂度为O(m log m),其中m是边数。



最短路径算法

图论最短距离(Shortest Path)算法动画演示-Dijkstra(迪杰斯特拉)和Floyd(弗洛伊德)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是典型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结点到其他结点的最短路径。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广度优先搜索思想),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算法是一种求解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

  1. 选定一个节点作为起始节点,计算从起始节点到其它节点的最短路径。
  2. 遍历起始节点可达的所有节点,更新最短路径。选择下一节点继续遍历,直到遍历完所有节点。
  3. 循环以上步骤,直到最后获得从起始节点到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选定起始节点source,并将其距离设为0,其它节点距离设为无穷大。
  2. 找出不在S集合且距离最小的节点u,其距离为dist[u]。
  3. 将u加入S集合,表示u已经被访问。
  4. 以u为中间节点,更新与其相邻的节点v的距离。dist[v] = min(dist[v], dist[u] + weight(u, v))。
  5. 重复步骤2、3和4,直到S包含全部节点。
  6. 输出各节点最短路径和距离。

Dijkstra算法使用一个数组dist记录各节点最短路径长度,使用小根堆优先队列找出距离最小的节点。时空复杂度分别为O(nlogn)和O(n)。



算法实践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DijkstraAlgorithm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F = Integer.MAX_VALUE;

    public static int[] dijkstra(int[][] graph, int start) {
        int n = graph.length;
        int[] dist = new int[n];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n];
        Arrays.fill(dist, INF);
        dist[start]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u = -1;
            for (int j = 0; j < n; j++) {
                if (!visited[j] && (u == -1 || dist[j] < dist[u])) {
                    u = j;
                }
            }
            visited[u] = true;
            for (int v = 0; v < n; v++) {
                if (!visited[v] && graph[u][v] != INF && dist[u] + graph[u][v] < dist[v]) {
                    dist[v] = dist[u] + graph[u][v];
                }
            }
        }

        return di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graph = new int[][]{
                {0, 2, INF, 6, INF},
                {2, 0, 3, 8, 5},
                {INF, 3, 0, INF, 7},
                {6, 8, INF, 0, 9},
                {INF, 5, 7, 9, 0}
        };
        int start = 0;
        int[] dist = dijkstra(graph, start);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dist));
    }
}

在这个实现中,我们首先初始化距离数组dist和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并将距离数组的所有元素初始化为无穷大(表示尚未访问到的节点)。然后,我们从起点开始遍历所有节点,每次选取距离数组中最小的值作为下一个要访问的节点。然后,我们将这个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其与尚未访问的节点的距离更新到距离数组中。最后,我们返回距离数组。

这个实现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其中n是节点数。如果使用优先队列来优化,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为O(m log n),其中m是边数。



弗洛伊德(Floyd)算法

Floyd算法是一种求解所有节点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

通过递推的方式,求出从各个节点到其它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Floyd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dist数组,

    dist[i][j]

    表示节点i到节点j的最短路径长度。当

    i==j

    时,

    dist[i][j] = 0

    ;当节点i和节点j之间有直接路径时,

    dist[i][j]

    为该路径长度;否则

    dist[i][j] = ∞

  2. 遍历每个中间节点k,更新dist数组:


    dist[i][j] = min(dist[i][j], dist[i][k] + dist[k][j])


    这意味着节点i到节点j的最短路径可能通过节点k。
  3. 重复步骤2,直到遍历完所有的中间节点。
  4. dist数组最后的结果即为各个节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Floy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均为O(n3),n为节点个数。

Floyd算法适用于求解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解决有向图和带权图最短路径问题。

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都是用于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经典算法,但二者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

  1. 适用图的类型:

    • Dijkstra算法只能用于求有向图或无向图的单源最短路径,不能求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 Floyd算法可以用于求有向图或无向图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2. 最短路径类型:

    • Dijkstra算法求出一棵最短路径树,只能得到单源点到其他点的最短路径。
    • Floyd算法一次求出全部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得到一个最短路径矩阵。
  3. 时间复杂度:

    • Dijkstra算法使用优先队列实现,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 Floy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
    • 当图的节点数很多但边数较少时,Dijkstra算法效率更高。当图的节点数和边数都很大时,Floyd算法更高效。
  4. 空间复杂度:

    • Dijkstra算法只需要O(n)的空间。
    • Floyd算法需要O(n2)的空间来存储最短路径矩阵。
  5. 是否需要中间节点:

    • Dijkstra算法在更新最短路径时只考虑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不需要中间节点信息。
    • Floyd算法在更新最短路径时需要中间节点信息,通过中间节点跳转才能更新最短路径。



算法实践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FloydAlgorithm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F = Integer.MAX_VALUE;

    public static int[][] floyd(int[][] graph) {
        int n = graph.length;
        int[][] dist = new int[n][n];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n; j++) {
                dist[i][j] = graph[i][j];
            }
        }
        for (int k = 0; k < n; k++) {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n; j++) {
                    if (dist[i][k] != INF && dist[k][j] != INF && dist[i][k] + dist[k][j] < dist[i][j]) {
                        dist[i][j] = dist[i][k] + dist[k][j];
                    }
                }
            }
        }
        return di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graph = new int[][]{
                {0, 2, INF, 6, INF},
                {2, 0, 3, INF, INF},
                {INF, 3, 0, 4, INF},
                {6, INF, 4, 0, 8},
                {INF, INF, INF, 8, 0}
        };
        int[][] dist = floyd(graph);
        for (int i = 0; i < dist.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dist[i]));
        }
    }
}

在这个实现中,我们首先将图中的邻接矩阵复制到距离矩阵中。然后,我们遍历所有节点对(i,j),尝试通过节点k来缩短(i,j)之间的距离。如果经过节点k可以缩短距离,则更新距离矩阵中的(i,j)元素。

这个实现的时间复杂度为O(n^3),其中n是节点数。



版权声明:本文为zyb18507175502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