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编程知识详解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什么是 socket?


socket 的原意是“插座”,在计算机通信领域,socket 被翻译为“套接字”,它是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或一种方式。通过 socket 这种约定,一台计算机可以接收其他计算机的数据,也可以向其他计算机发送数据。


socket有哪些类型?


socket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SOCK_STREAM和SOCK_DGRAM

SOCK_STREAM:流格式套接字,也叫面向连接的套接字,是一种可靠的双向通信的通信数据流,使用的是TCP协议

SOCK_DGRAM:数据报格式套接字,也叫无连接的套接字,使用的UDP协议


socket和tcpip协议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 socket 编程,是站在传输层的基础上,所以可以使用 TCP/UDP 协议,但是不能干「访问网页」这样的事情,因为访问网页所需要的 http 协议位于应用层。

TCP 用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用来控制数据如何从源头到达目的地,也就是常说的“路由”


IP、MAC和端口号——网络通信中确认身份信息的三要素


一台电脑可以拥有一个独立的IP, 但是由于IP资源短缺,往往情况是一个局域网使用一个IP, 所以我们在网络通信时要定位某一台设备除了IP地址外还需要MAC地址来确认。有了IP和MAC可以定位一台设备,但是无法将数据发送到特定的程序上面去,因此需要端口号来定位是发给QQ的消息还是微信的消息。


socket连接建立过程:



服务端



1、创建一个socket

创建时需要确定使用IPv4还是IPv6,使用何种套接字(SOCK_STREAM或者SOCK_DGRAM),以及使用何种网络层协议(udp还是tcp);

2、将套接字和IP、端口绑定;

使用bind() 函数让套接字与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对应起来,这样客户端才能连接到该套接字。

3、进入监听状态,等待用户发起请求;

让套接字处于被动监听状态,所谓被动监听是指套接字一直处于睡眠状态,知道客户端发起连接;

4、接收客户端请求

程序一旦执行到 accept() 就会被阻塞(暂停运行),直到客户端发起请求;


客户端



1、创建一个socket, 创建方法同服务器

2、向服务器(特定的IP和端口)发起请求

通过connect向特定的ip和端口发起连接请求


socket缓冲区


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write()/send() 并不立即向网络中传输数据,而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缓冲区发送到目标机器。一旦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区,函数就可以成功返回,不管它们有没有到达目标机器,也不管它们何时被发送到网络,这些都是TCP协议负责的事情。

TCP协议独立于 write()/send() 函数,数据有可能刚被写入缓冲区就发送到网络,也可能在缓冲区中不断积压,多次写入的数据被一次性发送到网络,这取决于当时的网络情况、当前线程是否空闲等诸多因素,不由程序员控制。

这些I/O缓冲区特性可整理如下:

I/O缓冲区在每个TCP套接字中单独存在;

I/O缓冲区在创建套接字时自动生成;

即使关闭套接字也会继续传送输出缓冲区中遗留的数据;

关闭套接字将丢失输入缓冲区中的数据。


阻塞模式


对于TCP套接字(默认情况下),当使用 write()/send()

发送数据时

  1. 首先会检查缓冲区,如果缓冲区的可用空间长度小于要发送的数据,那么 write()/send() 会被阻塞(暂停执行),直到缓冲区中的数据被发送到目标机器,腾出足够的空间,才唤醒 write()/send() 函数继续写入数据。

  2. 如果TCP协议正在向网络发送数据,那么输出缓冲区会被锁定,不允许写入,write()/send() 也会被阻塞,直到数据发送完毕缓冲区解锁,write()/send() 才会被唤醒。

  3. 如果要写入的数据大于缓冲区的最大长度,那么将分批写入。

  4. 直到所有数据被写入缓冲区 write()/send() 才能返回。

当使用 read()/recv()

读取数据时

  1. 首先会检查缓冲区,如果缓冲区中有数据,那么就读取,否则函数会被阻塞,直到网络上有数据到来。

  2. 如果要读取的数据长度小于缓冲区中的数据长度,那么就不能一次性将缓冲区中的所有数据读出,剩余数据将不断积压,直到有 read()/recv() 函数再次读取。

  3. 直到读取到数据后 read()/recv() 函数才会返回,否则就一直被阻塞。

这就是TCP套接字的阻塞模式。所谓阻塞,就是上一步动作没有完成,下一步动作将暂停,直到上一步动作完成后才能继续,以保持同步性。


TCP协议的粘包问题(数据的无边界性)


上面我们讲到了socket缓冲区和数据的传递过程,可以看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是无关的,read()/recv() 函数不管数据发送了多少次,都会尽可能多的接收数据。也就是说,read()/recv() 和 write()/send() 的执行次数可能不同。

例如,write()/send() 重复执行三次,每次都发送字符串”abc”,那么目标机器上的 read()/recv() 可能分三次接收,每次都接收”abc”;也可能分两次接收,第一次接收”abcab”,第二次接收”cabc”;也可能一次就接收到字符串”abcabcabc”。

假设我们希望客户端每次发送一位学生的学号,让服务器端返回该学生的姓名、住址、成绩等信息,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问题,服务器端不能区分学生的学号。例如第一次发送 1,第二次发送 3,服务器可能当成 13 来处理,返回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

这就是数据的“粘包”问题,客户端发送的多个数据包被当做一个数据包接收。也称数据的无边界性,read()/recv() 函数不知道数据包的开始或结束标志(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开始或结束标志),只把它们当做连续的数据流来处理。


TCP数据报结构以及三次握手


TCP建立连接时要传输三个数据包,俗称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ing)。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下面的对话:

[Shake 1] 套接字A:“你好,套接字B,我这里有数据要传送给你,建立连接吧。”

[Shake 2] 套接字B:“好的,我这边已准备就绪。”

[Shake 3] 套接字A:“谢谢你受理我的请求。”


TCP数据报结构


我们先来看一下TCP数据报的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带阴影的几个字段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1. 序号:Seq(Sequence Number)序号占32位,用来标识从计算机A发送到计算机B的数据包的序号,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2. 确认号:Ack(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占32位,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发送,Ack = Seq + 1。

  3. 标志位:每个标志位占用1Bit,共有6个,分别为 URG、ACK、PSH、RST、SYN、FIN,具体含义如下: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ACK:确认序号有效。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

    RST:重置连接。

    SYN:建立一个新连接。

    FIN:断开一个连接。

使用 connect() 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会相互发送三个数据包,请看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客户端调用 socket() 函数创建套接字后,因为没有建立连接,所以套接字处于CLOSED状态;服务器端调用 listen() 函数后,套接字进入LISTEN状态,开始监听客户端请求。

这个时候,客户端开始发起请求:

  1. 当客户端调用 connect() 函数后,TCP协议会组建一个数据包,并设置 SYN 标志位,表示该数据包是用来建立同步连接的。同时生成一个随机数字 1000,填充“序号(Seq)”字段,表示该数据包的序号。完成这些工作,开始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包,客户端就进入了SYN-SEND状态。

  2. 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检测到已经设置了 SYN 标志位,就知道这是客户端发来的建立连接的“请求包”。服务器端也会组建一个数据包,并设置 SYN 和 ACK 标志位,SYN 表示该数据包用来建立连接,ACK 用来确认收到了刚才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包。

服务器生成一个随机数 2000,填充“序号(Seq)”字段。2000 和客户端数据包没有关系。

服务器将客户端数据包序号(1000)加1,得到1001,并用这个数字填充“确认号(Ack)”字段。

服务器将数据包发出,进入SYN-RECV状态。

  1. 客户端收到数据包,检测到已经设置了 SYN 和 ACK 标志位,就知道这是服务器发来的“确认包”。客户端会检测“确认号(Ack)”字段,看它的值是否为 1000+1,如果是就说明连接建立成功。

接下来,客户端会继续组建数据包,并设置 ACK 标志位,表示客户端正确接收了服务器发来的“确认包”。同时,将刚才服务器发来的数据包序号(2000)加1,得到 2001,并用这个数字来填充“确认号(Ack)”字段。

客户端将数据包发出,进入ESTABLISED状态,表示连接已经成功建立。

  1. 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检测到已经设置了 ACK 标志位,就知道这是客户端发来的“确认包”。服务器会检测“确认号(Ack)”字段,看它的值是否为 2000+1,如果是就说明连接建立成功,服务器进入ESTABLISED状态。

至此,客户端和服务器都进入了ESTABLISED状态,连接建立成功,接下来就可以收发数据了。


TCP四次握手断开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

TIME_WAIT

状态的说明

客户端最后一次发送 ACK包后进入 TIME_WAIT 状态,而不是直接进入 CLOSED 状态关闭连接,这是为什么呢?

客户端最后一次向服务器回传ACK包时,有可能会因为网络问题导致服务器收不到,服务器会再次发送 FIN 包,如果这时客户端完全关闭了连接,那么服务器无论如何也收不到ACK包了,所以客户端需要等待片刻、确认对方收到ACK包后才能进入CLOSED状态。那么,要等待多久呢?

数据包在网络中是有生存时间的,超过这个时间还未到达目标主机就会被丢弃,并通知源主机。这称为报文最大生存时间(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TIME_WAIT 要等待 2MSL 才会进入 CLOSED 状态。ACK 包到达服务器需要 MSL 时间,服务器重传 FIN 包也需要 MSL 时间,2MSL 是数据包往返的最大时间,如果 2MSL 后还未收到服务器重传的 FIN 包,就说明服务器已经收到了 ACK 包。


UDP协议


udp不像tcp,无需在连接状态下交换数据,因此基于udp的服务器和客户端也无需经过连接过程,也

就是说不必调用listen()和accept()

虽然不需要连接,但是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仍都需要创建socket。tcp中socket是一对一的,在创建时服务端需要将地址和端口号绑定到socket上,客户端在连接时需要制定特定的ip和端口号才能连接。如果要向10个客户端提供服务,那么除了负责监听的套接字以外,还需要创建10个套接字。

但是udp中服务器和客户端都只需建立一个套接字,

udp通信类似于邮寄包裹,负责邮寄包裹的快递公司就是udp套接字,只要有一个快递公司就可以向任意一个地址邮寄包裹,但是每一个快递都需要注明收件地址。



版权声明:本文为hugo33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