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进先出的退货问题(转)
采用先进先出由于同时有几处进货,仓库管理不完善,出现如下问题:在A供应商,B供应商处先后进货,在电脑里A供应商的货已卖完,还有B供应商的货。而实际中A供应商有少量货需要退。但电脑里面他已卖完,求教各位大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急!急!
A供应商作销售退回处理增加库存,B供应商作销售处理减少库存
这个问题在使用先进现出算法时比较常见,可按照二楼马兄的建议来操作,简单易行,流程顺畅而且不需要对系统进行修改,缺点就是无端多出一些退货记录来,不利于以后分析,还造成销售成本在月份之间的分摊不均衡(跨月退货)的情况.
先进先出算法的库存成本调整比较麻烦,进行批次成本管理对于零售企业来说难度也相当大,但对于电器这一类单品价值比较大,价格变动快的产品往往是需要采用先进先出的算法的,如果你的软件支持不同产品采用不同成本算法的话那就最好采取这样的策略:
1) 量大,价低,价格变化不大的产品采用移动平均或加权平均.
2) 对于电器一类,价高,量小,价格变化块的产品采用先进先出.
不过这要看软件支持的程度和公司财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理解程度.否则实施的难度很大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我海博特软件做了一下,请各位大侠看看我们软件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1、设有编号111商品,有A和B供应商供货,库存计算方式为先进先出
2、先从A供应商,进价为15,数量为100,然后再从B供应商进货,进价为14,数量为200。这样,总进货额为4300,数量为300
3、商品销售150个,这样销售成本金额为2200(15*100+14*50)。这样库存仅余150个商品,全部为B供应商,成本价为14,成本金额为2100。
4、把A供应商的商品退掉10个,退货价为当时的进货价15。录进货退回单,按进货单退货。
5、退货后,库存成本金额为140个B供应商商品,进价为14。销售成本金额发生变化,调整金额为10,即2190。为什么是2190呢?(看这个公式15*90+14*60,因为实际上A供应商只有90个商品销售,B供应商实际为60个)
至此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很简单吧。我们软件在库存核算方面是很细致的。每一个商品都可以选择按什么核算方式进行成本核算。若是商品111设置为移动加权平均,则退货后成本又不一样了。在此我就不阐述了。
把退货与进货分开,进货作为进凭证,计算存货的单位成本,增加库存数量和金额;退货作为出凭证,根据退货当时的成本计算库存的减少和毛利的变化,而不改变存货的单位成本。退货的价格由业务控制。
你的批次定义有问题,在批次中同一种商品不管在几家
供应货商处进货,它的匹次都是根据,收的批次来的,
而销售中应该是倒算的,再说我认为你的库存不应该根据供应商来,
即使象你上面说的仍然可以退给A,因为你在它那有进货,而在批此中你系统现示售完,这是因为你退货不及时,
办法:退给B,做库存调
本人所在的公司用的也是批次先进先出法。按照你的描述来看,是供应商库存帐和实物不符,我不明白你们是怎样在实物上区分哪个商品是哪个供应商的?
解决的方法是要实现供应商库存转换功能,包括库存、应付账款的转移
在批次管理的软件中,这种问题算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了,除非一个商品只有一个供应商。本人觉得解决方法可以有2个:
1,按照二楼的说法,做供应商A的销售红冲,然后销售扣减供应商B的库存,这样供应商A的库存就有了,可以退货。
2,既然是批次管理,那么可以通过损益对供应商A的商品报益,对供应商B的商品做报损,这样商品的库存没有变化。但也可以对供应商A退货了,这种办法,要看财务对损益的限制程度了。
有一些人可能没有读懂我发的帖子,说我们没有解决问题。现在我总结了一下,大部分人认为是要首先把A供应商做销售退回,增加A供应商库存,B供应商做销售销售处理,减少B库存,这一切调整完后才可以做A供应商退货,这样做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额外记录许多不必要的调整单。
我请各位再看看我上面举的例子,我们软件的优越之处就是,系统能自动调整供应商库存,可以直接对A供应商退货,而不需要手工录入前面的一系列调整单。
还有人认为退货不需要跟成本挂钩,这才是大错特错。退货肯定有退货价,退完后自然会造成库存成本额减少。若退货单价不等于库存成本价,退货后库存成本价自然会发生变化。这跟进货时各个批次进货价不同,会造成库存加权成本价变化是一个道理。软件会自动调整成本,这也是我们软件另一个优越之处。
楼上兄弟的做法很好啊。
当然系统必须是自动处理的,A、B供应商的销售调整、库存调整全部是自动进行的。这样在批次管理、先进先出的系统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实在负库存等问题上,处理的办法也一样。例如出现了负库存,但是后来进货更改了供应商(单据输入滞后),那么也只有先将负库存的供应商退销售、调整为0,然后将销售调整到B供应商上。关键问题是真要系统自动处理才好。
至于退货价格的问题,如果退货价格不等于进价,只好将这部分差价作为其他损溢单列,让财务自己给挂到一个科目上了。
如果讨论的是一般的超市,你的方法有两个问题:
1、调整销售成本。如果跨月退货,月结后你如何再调整销售成本?
要是退货发生在3个月以后,你如何调整前3个月的销售成本。
很多商品每个月有10个批次的进货,你的退货可能包括了很多批次,而且你根本不可能追溯到所退商品属于哪一批。
即使不同批次均使用不同的物流码,但物流码是用在包装上的,而退货的商品大多是拆零的。
每个月,一般超市的退货同时发生1000种商品以上,每种商品的进销存数据都需要调整吗?
不要以核算的越细致越好,考虑到实际情况,要简单易用才好。
2、退货后的库存成本平均会出问题。在超市进销存的实际过程中,就是单供应商,进价也是会经常变动的,
举实际例子:
假设某商品当前的平均进价:10元。库存数量:100。库存成本:1000元。而之前很可能有过8元,12元等不同的进价。
现进行退货,在退货过程中,退货的单价还是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不一定能知道这批货的当时的实际成本。
如退货单价:8元,退货数量:60,退货金额:480。
库存成本:=1000-480=520元,库存数量:=100-60=40个
平均进价:=库存成本/库存数量=520/40=13元,这时很可能已经是倒毛利了。
再如果如退货单价:9元,退货数量:99, 退货金额:891。
库存成本:=1000-891=109元,库存数量:=100-99=1个
平均进价:=库存成本/库存数量=109/1=109元。
曾经有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在应用最有名的IT企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时,在电脑系统实际中单价常常出现天文数字,倒毛利比比皆是。
有库存金额没有库存数量,有库存数量却有负的库存金额,
在用加权平均(或移动平均)处理退货时,这些情况会频频出项。
我认为到目前位置,处理退货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退货当成出凭证。
用销售的方式计算库存的成本。将退货金额同退货成本间的差额,作为了退货毛利。
这样没有库存调整和销售调整,也不影响核算和结算。
此问题在于前期批次库存的不准确造成的.
对于一品多供应商的处理,建议保持一个供应商的商品库存,若因为种种原因而进另一供应商的商品,则要将上一供应商的商品库存退成零,然后再做入库.
虽然这样做有点麻烦,但可以保持数据的准确.
强调:::::有些软件好称能处理好一品多供应商的问题,但千万不要相信他们的处理能力,即使做的不错,也会在某些流程上造成数据的不准确.
仔细看了周兄的解决方案,如果光从例子上来看是可以的,不过很纳闷的是你们如何处理先进先出的呢? 要先进先出你就必须记录每一次进货的批次(这个批次和业务管理中的批次不同,对于用户也不可见,但必须在系统中记录,一控制发货的顺序) 包括序号,商品编码,进货数量,进货价格,另外还必须有一个当前数量,然后在每一次出货时找出没有发完货的(当前数量大于零)然后按时间顺序进行倒排,这样才能实现先进现出, 如果系统是这样设计的就必然要求在所有进退货过程中跟踪到批次才行(这个跟踪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而周兄的这个方案好象在退货过程中并没有跟踪到. 周兄可否解释一下你们先进先出的实现机制,对于你们的实现方法我很纳闷.
另外扯远一点, 说说为什么在业务系统中会扯上成本核算, 从信息系统层次来看,我觉得有三个层次的系统(1) 解决数量问题的系统
(2) 解决数量,金额问题的系统.(3) 数量,金额,会计整合系统
第一个层次的系统是不管商品成本的,只管数量,因此在业务处理中可以不考虑那么多因素,只要把数量搞平就可以了,现在很多的商场管理系统还处于这个层次,只要看看他们发现库存不对时不分清红皂白就使用损溢单来调整库存就知道了.
第二个层次的系统是需要管理商品成本的,也就是能出数量,金额式报表的系统, 虽然只多了一个金额,其实系统复杂了很多, 首先必须选择库存成本的核算方法, 而对于同一种业务,每一种核算方法又可能使用不同的处理流程,而这些流程又必须反应到系统中,因此系统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成倍的提高,有人可能会说,库存金额不就是数量*进货价吗?其实他还完全没有弄懂库存成本是什么? 这样说还差不多,库存成本金额=数量*算法加工后的单价,至于算法有那些,对于业务有什么影响,大家还是找会计书看吧,有几大章讲呢!目前国内很多ERP也只到这个层次而已.
第三个层次应当是比较理想的,也就是整整实现业务,财务的一体化管理, 财务的信息完全是通过业务来实现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说业务的任何一项有关资金流的动作都必须反映到财务, 比如: 采购进货 反应到财务就是一张:
借: 库存商品
贷: 应付帐款
的凭证,这张凭证可以是自动反应到总帐的,也可以是人工确认到总帐的,国外的ERP系统多采用前者, 国内的做到这一层次的还不多,做到的也一般采用后者, (没办法这是国情,企业有太多的”例外”需要调整,国外的模式到国内来绝大部分是使用不起来的).
这个层次系统的难点在于,每一个和资金流相关的业务步骤都必须和财务处理相对应, 而且帐务处理是需要原始凭证的,你不能凭空调整一个数据: 例如当发现退货价格和进货价格不等时就不能简单的去直接调整库存成本, 还必须记录二者的差异,只有这样数据反映到会计系统时,系统才能将这个差异挂到某个费用科目下.
企业信息化管理追求的是业务顺畅,流程清晰, 真正实现:信息流, 物流与资金流三者的统一:信息流控制物流,物流反应资金流.
物流,资金流又影响决策从而影响信息流, 这是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在很多企业的追求, 不过看了大家的贴子发现即使很多专业人员对此认识也不是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