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编程语言Python与年轻人人工智能选择方向思考[图]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python


打算年底换份新工作,Python方向的、纯软件岗位,发挥空间更大的全栈开发工程师就很不错,目标月薪一万二。这使得他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系统学习Python。因为本科是计算机专业,期间也自学过Python这门语言,李楠选择了继续自学。

学Python真的有用吗?

“当然有用啦,没用谁去学它啊。”今年24岁、刚刚毕业一年的李楠这么说。

目前他在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做嵌入式开发软件工程师,月薪一万,工作是“往硬件里面写软件”,他觉得太枯燥了。“代码都是写好的,基本是复制粘贴。”这些从其他项目组移植过来的代码,最多偶尔增删几个功能,他从没有做过从0开发的项目。

出色的编程语言Python与年轻人人工智能选择方向思考[图]

日复一日地,他称之为,“这鸟工作”。

有本科学习基础会不会是一种优势?“大家都是人,没啥优势。”李楠回答说,他此后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只不过大学选了不一样的专业而已,一个选择决定不了命运,还得看你学得怎么样。”

这是一个会让大部分想要通过学习Python转行的人感到振奋的答案。虽然现实好像并没有这样乐观。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学Python正在成为一种热潮。

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公允的数字来说明学习Python的人数具体在如何增长,但人们可以感知到的是,朋友圈如果出现与软件学习相关的知识付费课程,那一定是9.9元起的“Python入门”。不仅如此,在百度搜索“Python”,也至少要划过五条Python学习机构的广告才能看到它的词条。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这些广告就会变换一轮。

在那些广告中,Python被描述成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让对计算机语言一窍不通的人,在数月之内开启一扇大门,门后是无数高薪、体面、潜力无穷的工作机会。

90%的转专业人群

2017年,学习土木工程的宫德专科毕业。对口工作需要他长期扎根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一年365天只有过年的时候在家。他不喜欢,他内心向往的是程序员。

“可能就是在电影里和生活中都觉得,写程序的人好像挺牛的。”宫德说,他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是《黑客帝国》,提到它的时候声音都会比平常激动些。他甚至认为,这种激情不是单纯来源于工作或者钱,男生对于这种写东西的技术有一种成就感,他觉得很有意思,对这份工作动了心。

“但是我当时就知道,我不可能做开发。因为做开发太难了,而我自己没有基础。”在对这个行业了解一番后,他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论,并把门槛更低的软件测试作为目标。不仅如此,他认真调研了当地的培训机构,把学时、费用都摸透了——最后没有报名。

“三个半月、两万块”,刚刚毕业的他捉襟见肘,也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最后迫于压力、作为一名测量人员跟着表哥去了青海一处高原参与挖隧道。但不到一年他就被确诊为胸膜炎,医生告诫他,如果持续在尘土环境中作业很可能引发二次感染。

这次不得不转行的机会到来后,他没有立即奔向软件测试,而是老老实实把老家所有工作都看了一遍——最后还是选择去那家软件培训学校报名。脱产学习也无所谓,他有些积蓄支持自己的兴趣了。

事实上,一家Python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在这个行业,90%以上的人都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而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往往在学校期间没有意识,毕业之后转行,围城读后感(https://www.yuananren.com/duhougan/17523.html)这才发现其他工作也并不好做,不如做回现在最主流的信息产业。


另外几位受访者也有相近的特点。作为学习Python的新手,他们过去与这门语言几乎没有交集,更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他们还有另外两点共性,一是对现状不满,二是对IT技术工种怀有美好想象。

李丰决定学Python的过程就几乎与此如出一辙。95年出生的他先是在一家大地产公司做销售助理,这份文职工作很简单,只需要他每天将销售数据统计成表格发给销售主管,并录入公司的内部系统。但因为收入极其不稳定,手握关系的舅舅让他辞职,并将他安排进了一所小学做体育老师。

“但我不是特别喜欢学校那种(工作)氛围,我还是喜欢年轻人比较多的地方。”他说。另外,因为是关系户,他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最后这份工作只做了一个星期,他就擅自离开了。这当然激起了父母的不满,但拗不过李丰说“那不是我想要过的生活”,也就只能作罢随他。

在这之后,李丰想起了一位做前端开发的朋友曾告诉他,对方的工作朝九晚六、月薪12k。朋友说,好好学一学,去深圳找到工作的几率很高,第一年的话可以拿6~8k的月薪。无论从挑战性、发展性、新鲜性还是薪资来说,这都很难让月薪3k的李丰不动心。

当然,庞大的学习人群之中并非人人都是主动而来,或多或少也有生活所迫的情形。

就像正在一家培训机构学习Python课程的王宁,25岁的他过去两年在一家小公司做房地产销售,好的时候能拿到7~8k,不好的时候只能拿底薪3.5k,因为业绩和薪酬挂钩很紧,他一直压力很大。今年疫情袭来,这家不到50人的小公司一下裁员一半,其中就有他。

赋闲在家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很难捱。“在家里面呆久了肯定会(和父母)有一些冲突。”他说,因为失去了稳定收入,经济压力在他心里逐渐带来紧迫感。

今年4月里的一天,他在短视频App上刷到了一家软件培训机构的广告,被其中关于课程和工作的描述打动,很快加入了这家机构的QQ群。呆在群里的两个月,他一边观察一边学习老师提供的免费课程,最后,他花费7000元报了名。

这些学习过或正在学习Python的人,几乎都是在对现状的不满中对未来满怀憧憬。这种憧憬可能是冲着薪资,也可能是冲着它给人的光鲜感。

为了改变现状和实现理想,Python成为他们眼中成功概率颇高的敲门砖——而他们之所以会拥有这样一种印象,与培训机构的努力密不可分。

“百分百就业”的诱惑

宫德还清晰地记得,培训学校的走廊墙上贴着许多往期学员的offer和薪资,这往往是培训机构吸引学员的利器之一。

在一个随机打开的培训机构网页中,硕大的红字赫然写着“Python职位炙手可热,应用领域超乎你的想象”。在机构的描述中,这是一份起薪20万、工作前景好且人才缺口巨大的工作,也是走向BAT和国企的“良机”。

这排字的下方,爬虫工程师、搜索引擎工程师、全栈工程师三个岗位的月薪分别为20060元、26590元和22560元。随后,会有一连串被模糊过的学员个人资料,伴随他们的岗位和薪资,在一小方屏幕中滚动出现。

不排除这当中的确存在非常成功的案例,但这些名单的真实性无人考究。

对于宫德来说,当时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份银行软件测试员的offer,它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对学历的要求是本科,如果是专科,则需要3~5年的经验。

尽管知道机会渺茫,但宫德仍然给老师发了简历,让对方有合适时机就帮他推一下银行的工作,之后果然没什么音讯。他随后又通过其他渠道得知,从硬性标准来说,专科学历在银行已经没有准入资格了。

除了就业趋势和待遇,培训机构还会给学员们提供一份“心理保险”。

“培训班当时是这样说的:百分百就业。”宫德回忆称,刚学习的时候他完全没有考虑过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信心的来源有两处,一是软件测试入门的确不难。



版权声明:本文为minemi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