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陷的属性
属性 | 描述 |
缺陷的类型 | 根据缺陷的自然属性划分缺陷的种类 |
缺陷的严重程度 | 对软件产品的影响程度 |
缺陷优先级 | 被修复的紧急程度 |
缺陷的状态 | 跟踪修复过程的进展 |
缺陷的起源 | 第一次被检测到的阶段 |
缺陷的来源 | 缺陷的起因 |
缺陷的根源 | 发生错误的根本因素 |
缺陷类型 | 描述 |
功能 | 影响了系统的功能、逻辑缺陷 |
用户界面 | 影响了用户的界面、人机交互特性,包括屏幕格式 |
文档 | 影响发布和维护,包括注释、用户手册、设计文档 |
软件包 | 软件配置库、变更管理、版本控制引起的错误 |
性能 | 不满足系统可测量的属性值,如事物的处理速率、执行时间 |
系统/模块接口 | 与其他组件、模块过驱动设备、调用函数、控制块或参数列表等不匹配、冲突。 |
缺陷严重程度 | 描述 |
致命 | 主要功能完全丧失 |
严重 | 主要功能部分丧失,次要功能完全丧失 |
一般 | 次要功能没有实现,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
较小 | 不影响功能操作和执行 |
2.缺陷的生命周期 (bug处理的过程):
1.发现缺陷:测试人员
2.提交缺陷:测试人员
3.确认缺陷:质量保证:产品经理
4.分配缺陷:开发或者产品经理
5.修复缺陷:开发、产品经理
6.验证缺陷:测试人员
7.关闭缺陷:测试人员
3.缺陷的识别
(1)客观依据:需求文档、设计文档、产品用例、测试用例
(2)主观依据:同行业类似的成熟软件、开发人员、有经验的测试人员
4.缺陷的报告
1.缺陷编号:Bug_项目名称_模块名称_功能名称_001
2.所属模块:一级、二级、三级
3.优先级:缺陷修复的紧急程度P1>P2>P3
4.严重程度:S1>S2>S3
5.缺陷的概述:缺陷基本情况,实际结果与预期的不同
6.缺陷的描述:复现步骤、实际结果、预期结果
7.提交人
8.备注。该缺陷产生的特殊情况,bug的截图作为附件
5.缺陷报告编写的目的:
(1) 易于搜索软件测试报告的缺陷;
(2)报告的缺陷信息更只准确、具体;
(3)软件开发希望获得却显得本质特征和复现步骤;
(4)市场和技术不希望获得缺陷的分布以及对市场和用户的影响程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qq_40319094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