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常见的迭代优化方法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如果学习机器学习算法,你会发现,其实机器学习的过程大概就是定义一个模型的目标函数








J




(


θ


)











,然后通过优化算法从数据中求取








J




(


θ


)











取得极值时对应模型参数








θ











的过程,而学习到的参数就对应于机器学习到的知识。不管学习到的是好的还是无用的,我们知道这其中的动力引擎就是优化算法。在很多开源软件包中都有自己实现的一套优化算法包,比如stanford-nlp,希望通过本篇简要介绍之后,对于开源软件包里面的优化方法不至于太陌生。本文主要介绍三种方法,分别是梯度下降,共轭梯度法(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和近似牛顿法(Quasi-Newton)。具体在stanford-nlp中都有对应的实现,由于前两种方法都涉及到梯度的概念,我们首先从介绍梯度开始。

梯度(Gradient)

什么是梯度,记忆中好像和高数里面的微积分有关。好,只要您也有这么一点印象就好办了,我们知道微积分的鼻祖是牛顿,人家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一道简单的物理问题:

一个小球在一个平面运动,沿着x轴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为:











S








x







=


20








t






2
















,沿着y轴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为:











S








y









=


10


+


2





t






2
















,现在求在











t






0
















时刻小球的速度








v











大家都是为高考奋战过的人,这样的小题应该是送分题吧。牛老师告诉我们,只要通过求各个方向的分速度,然后再合成就可以求解得出。好,现在我们知道各个方向的位移关于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来求各个方向的速度。如何求速度呢,牛老师说位移的变化率就是速度,那么我们来求在












t






0

















时刻的变化率:










v






x







(





t






0







)


=


l


i





m








Δ


t





>


0













(


20





(





t






0







+


Δ


t





)






2







)





(


20








t






2






0







)








Δ


t














=





2





t






0

























v






y









(





t






0







)


=


l


i





m








Δ


t





>


0













(


10


+


2


(





t






0







+


Δ


t





)






2







)





(


10


+


2





t






2






0







)








Δ


t














=


4





t






0















,那么此时的合成速度








v











:








v


=





v






x







+





v






y









=


[





2





t






0







,


4





t






0







]











,此时的速度方向就是总位移变化最大的方向。搬到数学中,对于一个位移函数








S




(


x


,


y




)











,它各个维度的变化率就是其对应的偏导数
















S




(


x


,


y




)













x














,











S




(


x


,


y




)













y
























,两者组合起来的向量就是该函数的梯度,所代表的含义上面已经说过,其方向代表函数变化最大的方向,模为变化率的大小。如果我们分别沿着








x


,


y













两个维度做微小的变化








Δ


x


,


Δ


y













,那么位移总体的变化将如下:







Δ


S




(


x


,


y




)














S




(


x


,


y




)













x

















Δ


x


+











S




(


x


,


y




)













y



















Δ


y












现在我们知道如何求取函数的梯度,而且如何利用梯度求取函数微小变化量了。

梯度下降法

做机器学习(监督学习)的时候,一般情况是这样的,有








N













条训练数据









(





X










(


i


)









,





y










(


i


)









)












,我们的模型会根据








X













预测出对应的









y














,也就是:










y










(


i


)



































=


f




(





X










(


i


)









;


θ


)










其中








θ


=


[





θ






1







,





θ






2







,





θ






3







,


.


.


.


,





θ






n







]











是模型的参数。通常我们希望预测值和真实值是一致的,所以会引出一个惩罚函数:







c


o


s


t


(





y










(


i


)



































,





y










(


i


)



































)










而目标函数则是:







J




(


θ


)


=














i


=


0








N









c


o


s


t


(





y










(


i


)



































,





y










(


i


)



































)


=














i


=


0








N









c


o


s


t


(





y










(


i


)



































,


f




(





X










(


i


)









;


θ


)


)










,我们目的是解决下面的优化问题:







a


r


g




m


i





n








θ









J




(


θ


)










,一般一组








θ




















N













条数据会对应一个









J




(


θ


)












,也就是








N













维平面上的一个点,那么不同









θ












就可以得到一个








N













维的超平面(hyper plane)。特殊的假如









N




=


3












,我们可能的超平面就如下图所示:
http://neuralnetworksanddeeplearning.com/images/valley.png
如何找到最优的








θ











呢?一个想法是这样的:我们随机在超平面上取一个点,对应我们








θ











的初始值,然后每次改变一点








Δ


θ











,使








J




(


θ


)











也改变








Δ


J




(


θ


)











,只要能保证








Δ


J




<


0











就一直更新








θ











直到








J




(


θ


)











不再减少为止。具体如下:

  1. 随机初始化








    θ










  2. 对于每一个











    θ






    i
















    选择合适的








    Δ





    θ






    i
















    ,使得








    J




    (


    θ


    +


    Δ


    θ


    )





    J




    (


    θ


    )


    <


    0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








    Δ


    θ











    ,则结束算法
  3. 对于每一个











    θ






    i
















    进行更新:











    θ






    i







    =





    θ






    i







    +


    Δ





    θ






    i
















    ,回到第2步。

想法挺好的,那么如何找到所谓合适的








Δ


θ











呢?根据上一节中我们知道:







Δ


J




(


θ


)















i
















J




(


θ


)
















θ






i






















Δ





θ






i















,要如何保证








Δ


J




(


θ


)


<


0











呢?我们知道,两个非0数相乘,要保证大于0,只要两个数一样即可,如果我们要保证








Δ


J




(


θ


)


>


0











,只要另每一个











θ






i

























J




(


θ


)
















θ






i




























即可,此时







Δ


J




(


θ


)















i
















J




(


θ


)
















θ






i































J




(


θ


)
















θ






i



















>


0










,有人疑问了,我们目标可是要使








Δ


J




(


θ


)


<


0











,上面的做法刚好相反啊!反应快的人可能马上想到了,我们只需另每一个











θ






i




























J




(


θ


)
















θ






i




























不就好了,而这样的求取向量








θ











各个维度相对于








J




(


θ


)











的偏导数实际上就是求取








J




(


θ


)











的梯度!回忆上一节梯度的含义,表示








J




(


θ


)











变化最大的方向,想象一个球在上面的图中上方滚下来,而我们的做法是使他沿着最陡的方向滚。不错,我们找到了上述算法所说的合适的








Δ


θ











了!其实上述的算法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完整算法如下:

  1. 随机初始化








    θ










  2. 求取








    θ











    的梯度











    θ











    ,也就是对于每个











    θ






    i
















    求取其偏导数

















    J




    (


    θ


    )
















    θ






    i




























    ,并更新











    θ






    i







    =





    θ






    i










    η
















    J




    (


    θ


    )
















    θ






    i



















    (


    η




    >


    0






































    )










  3. 判断











    θ











    是否为0或者足够小,是就输出此时的








    θ











    ,否则返回第2步

上述算法的第二步中多了一个未曾介绍的








η













,这是步伐大小,因为求取每一个维度的偏导,只是求取了该维度上的变化率,具体要变化多大就由








η













控制了,








η













的选取更多考验的是你的工程能力,取太大是不可行的,这样导致算法无法收敛,取太小则会导致训练时间太长,有兴趣的可参考

An overview of gradient desc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这篇文章中对








η













选取的一些算法。如何计算

















J




(


θ


)
















θ






i




























呢?根据定义,可如下计算:
















J




(


θ


)
















θ






i



















=














i


=


0








N


















c


o


s


t


(





y










(


i


)



































,


f




(





X










(


i


)









;


θ


)


)
















θ






i



























,由于每次计算梯度都需要用到所有








N













条训练数据,所以这种算法也叫批量梯度下降法(Batch gradient descent)。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候我们的训练数据数以亿计,那么这样的批量计算消耗太大了,所以我们可以近似计算梯度,也就是只取









M




(


M




<

<



N




)












条数据来计算梯度,这种做法是现在最流行的训练神经网络算法,叫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最极端的,我们只用一条训练数据来计算梯度,此时这样的算法叫做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适合数据是流式数据,一次只给一条训练数据。

共轭梯度法

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一般的梯度下降法,这是很多开源软件包里面都会提供的一种算法。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种软件包也经常见到算法——共轭梯度法(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Jonathan在94年的时候写过《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Without the Agonizing Pain

》详细而直观地介绍了CG,确实文如其名。这里我只是简要介绍CG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具体还需阅读原文,强烈推荐啊!

最陡下降法(Steepest Descent)

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反复利用











θ






i







=





θ






i










η
















J




(


θ


)
















θ






i




























求得最优的








θ











,但是我们说选取








η













是一个艺术活,这里介绍一种








η













的选取方式。首先明确一点,我们希望每次改变








θ











,使得








J




(


θ


)











越来越小。在梯度确定的情况下,其实








Δ


J




(


θ


)











是关于








η













的一个函数:







ϕ


(


η




)


=


J




(


θ





η










θ


)





J




(


θ


)


=


Δ


J




(


θ


)










,既然我们想让








J




(


θ


)











减小,那么干脆每一步都使得










|




Δ


J




(


θ


)




|













最大好了,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求导求极值,令:










ϕ














(


η




)


=


0










求得此时的








η













,这样每次改变








J




(


θ


)











是最大的,而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般采用line search的技术来求取








η













,也就是固定此时的梯度











θ











,也就是固定方向,尝试不同的








η













值,使得







J




(


θ





η










θ


)










近似最小即可。这样固定方向的搜索和直线搜索没太大区别,也是名字的由来。表面看来,最陡梯度下降法应该是最优的啊,不但方向上是最陡的,而且走的步伐也是”最优”的,但是实际应用该方法的地方并不多,因为步伐的局部最优并不代表全局最优,导致其实际表现收敛速度比较慢(这却是优化算法的致命弱点!)。如果








J




(


θ


)











是一个二次函数也就是








J




(


θ


)


=





θ






T









A


θ


+





b






T









θ


+


c











,通过运行算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如下的轨迹:

最陡下降法轨迹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走的步伐和上一次都是垂直的(事实上是可以证明的,在前面我推荐的文中有详细的证明:-)),这样必然有很多步伐是平行的,造成同一个方向要走好几次。研究最优化的人野心就来了,既然同一个方向要走好几次,能不能有什么办法,使得同一个方向只走一次就可以了呢?

共轭梯度法

Cornelius,Magnus和Eduard经过研究之后,便设计了这样的方法——共轭梯度法。
这里写图片描述

具体详细的原理还是强烈推荐《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Without the Agonizing Pain

》一文,这里我只是利用文章中的思路进行简要介绍。

何谓共轭(Conjugate)

查看维基的介绍,共轭梯度法(CG)最早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大规模线性方程求解,比如下面形式:







A


x


=


b










,其中








A











是方形对称半正定的。如果









A












越大并且越稀疏,导致其他线性方程求解不可行的时候,CG方法就更奏效。

我们已经了解梯度为何物,现在就差修饰词共轭(Conjugate)了,那么何为共轭(conjugate)呢?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d










(


i


)









,





d










(


j


)


















,如果满足










d








T










(


i


)









A





d










(


j


)









=


0










我们就称











d










(


i


)









,





d










(


j


)


















是关于








A











共轭的,也就是说其实共轭不共轭是相对于









A












而言。我们知道,如果两个向量正交,他们的内积为0,所以如果两个向量关于








A











是共轭的,我们也可以称这两个向量关于









A












是正交的,也就是








A





o


r


t


h


o


g




o


n


a


l











共轭梯度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那么求解上面线性方程组的时候,假如我们已经找到








n











个两两共轭的方向









{





d










(


i


)









}












,如果将这些方向作为基,也就可以将








A


x


=


b











的解表示为











d










(


i


)


















的线性组合:










x














=












i






n










α






i










d










(


i


)

















如果左右分别乘上








A











:








A





x














=












i






n










α






i







A





d










(


i


)

























b


=












i






n










α






i







A





d










(


i


)





























d








T










(


k


)









b


=












i






n










α






i










d








T










(


k


)









A





d










(


i


)















=





α






k










d








T










(


k


)









A





d










(


k


)





















,也就是











α






k







=









d








T










(


k


)









b











d








T










(


k


)









A





d










(


k


)






























。现在问题就只在于如何找到这些神奇的共轭方向了,神奇之处在于这些共轭方向可以利用迭代方式求取,可以一次只求一个这样的方向向量











d










(


k


)


















,这也是该算法的核心之处。如果令











r






k







=


b





A





x






k
















,那么










d










(


k


+


1


)









=





r






k







+





β








k










d










(


k


)

















其中











β








k







=









r






T










k


+


1












r








k


+


1


















r






T








k










r






k





























上一小节中利用Steepest Method的优化问题如果利用CG就变成了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二维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只走两步就达到收敛(严格的证明请参靠推荐的论文)!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

机器学习算法中,我们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非线性的,上面我们只是讲解了线性共轭梯度法,那么它可以解决非线性优化问题吗?很遗憾,不行,但是经过修改,可以利用共轭梯度法求取局部最优解,下面展示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的大致轮廓,对于一个非线性目标函数








J




(


θ


)










  • 随机初始化











    θ






    0
















    ,并令











    r






    0







    =





    d










    (


    0


    )









    =








    J
















    (





    θ






    0







    )










  • 对于k = 0,1,2….

    • 利用line search找出使得








      J




      (





      θ






      k







      +





      α






      i










      d










      (


      k


      )









      )











      足够小的











      α






      k


























    • θ








      k


      +


      1









      =





      θ






      k







      +





      α






      k










      d










      (


      k


      )




























    • r








      k


      +


      1









      =








      J
















      (





      θ








      k


      +


      1









      )





















    • d










      (


      k


      +


      1


      )









      =





      r








      k


      +


      1









      +





      β










      k


      +


      1












      d










      (


      k


      )

















这里又出现了











β








i
















,对于








β













的研究,著名的方法有:Hestenes-Stiefel方法、Fletcher-Reeves方法、Polak-Ribiére-Polyak 方法和Dai-Yuan方法,分别对应于:











β










H




S










k







=






(





r








k


+


1















r






k










)






T












r








k


+


1


















d








T










(


k


)









(





r








k


+


1















r






k







)
































β










F




R








k







=








|






|







r








k


+


1











|









|








2















|






|







r






k









|









|








2





































β










P




R


P










k







=






(





r








k


+


1















r






k










)






T












r








k


+


1

















|






|







r






k









|









|








2





































β










D


Y










k







=








|






|







r








k


+


1











|









|








2
















d








T










(


k


)









(





r








k


+


1















r






k







)























需要注意的是,非线性共轭梯度法并不能像解决线性系统那样,保证








n











步内收敛,一般我们迭代很多次直到











|






|







r








k











|






|




<


ϵ




|






|







r






0









|






|
















像CG这样高效的方法,一般都有现成的工具库可以使用,只要我们提供目标函数的一次导函数和初始值,CG就能帮我们找到我们想要的了!再次推荐《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Without the Agonizing Pain

》一文。

近似牛顿法(Quasi-Newton)

上一节中介绍开源软件包常见的方法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这一节我们来介绍另一个常见的方法——Quasi-Newton Method。

牛顿法(Newton Method)

我们高中的时候数学课本上介绍过牛顿求根法,具体的做法是:对于一个连续可导的函数








f




(


x


)











,我们如何求取它的零点呢,看看维基百科是如何展示牛老师的方法:

牛顿求根法

如图所示,我们首先随机初始化











x






0
















,然后每一次利用曲线在当前











x






i
















的切线与横轴的交点作为下一个尝试点











x








i


+


1


















,具体更新公式:










x








i


+


1









=





x






i














f




(





x






i







)











f
















(





x






i







)






















,直到








f




(





x






i







)





0











为止。牛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求取函数0点的方法,那么对于我们本篇的优化问题有什么帮助呢,我们知道,函数的极值在于导数为0的点取得,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牛老师的方法求得导数为0的点啊。我们目的是求取











J
















(


θ


)


=


0











对应的








θ











,那么我们可以依样画葫芦(假设








J




(


θ


)











是二阶可导的)按照如下更新:

  • While











    J
















    (


    θ


    )











    没有足够小:









    • θ


      =


      θ












      J
















      (


      θ


      )











      J








      ′′







      (


      θ


      )






















其中











J








′′







(


θ


)











是一个矩阵:


















J








′′







(


θ


)


=




















































































































































J




(


θ


)
















θ






0















θ






0



























.










.










.



















J




(


θ


)
















θ






n















θ






0










































J




(


θ


)
















θ






0















θ






1



























.










.










.



















J




(


θ


)
















θ






n















θ






1

































.


.


.










.










.










.










.


.


.

























J




(


θ


)
















θ






0















θ






n




































J




(


θ


)
















θ






n















θ






n
































































































































































=


H


















(2)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Hession矩阵。而牛顿法更新中:









θ


=


θ












J
















(


θ


)











J








′′







(


θ


)














=


θ





η







H













1












J
















(


θ


)








(





































































































η








































l


i


n


e


s


e


a


r


c


h















































η




)














涉及到Hession矩阵的求逆过程,对于一些参数比较多的模型,这个矩阵将非常巨大,计算也极其耗时,所以这就为什么实际项目中很少直接使用牛老师的方法。不过之前我们介绍的方法都只利用了一阶信息,牛老师的方法启发了利用二阶信息优化方式。

L-BFGS算法

上一小节中,我们介绍了牛顿法,并且指出它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Hession矩阵和求逆有时候内存和时间都不允许。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近似利用牛顿法呢,也就是有没有Quasi-Newton Method呢?答案是有的,BFGS算法就是一个比较著名的近似牛顿法,对于BFGS的介绍,另外有一篇博客有很好的介绍,具体参阅《

Numerical Optimization: Understanding L-BFGS

》,也是非常直观简洁的介绍,还附有Java和Scala源码,非常值得学习。

BFGS算法核心在于他利用迭代的方式(具体方式请参考上面推荐的博文,文章不长,可读性很强)近似求解Hession矩阵的逆,使得求解Hession矩阵的逆变得不再是神话。而迭代的过程步骤是无限制的,这也会导致内存不足问题,所以工程上利用有限步骤来近似BFGS求解Hession的逆,就成了Limit-BFGS算法。与很多算法一样,这个算法名字是取4位发明者的名字首字母命名的,所以单看名字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以上是几位大佬的尊荣。利用Quasi-Newton法,在处理数据规模不大的算法模型,比如Logistic Regression,可以很快收敛,是所有优化算法包不可或缺的利器。

参考引用



版权声明:本文为aws3217150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