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篇去年三月份左右刚刚离职时写的博客,一直躺在草稿箱里,一年后再看看除了最后一条有变化,其他并没有更多变化。要说有变化的就是我的博客更新速度,一向本着技术原创的我已经半年多没发新帖,说明新加坡就是一个技术荒漠,想靠技术吃饭的人千万不能来新加坡……
——原文开始———
从事编程工作已经三年有余,仿佛有些麻木、失去方向,于是辞去现有工作(尽管他在别人看来已经很好,但是我却已经厌倦),从新寻找方向,每每到一个阶段我都会有一些规划,但是这次歇业头脑中突然迸发出一种程序员思维的总结,不知道是否有益。
一、老鸟足迹
我想每个我这年代的程序员都该有几个程序员的群组吧,或者会混迹于某个技术论坛之上。回顾一下我以前写的帖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类似的印迹:
A.初来咋到的时候是一只纯菜鸟,什么都不清不楚,遇到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或者根本没怎么动脑就发出问题,结果被鄙视
B.不服,反抗之,继续遭到强烈鄙视
C.还是不服,没有反抗,心里默念等我以后……
D.久经磨难总算成了老鸟,在某些BBS或者程序员群组有点名气,经常会帮一些人解疑释惑,但是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小鸟怎么那么的无知?比我当年还傻!然后说两句不冷不热的话隐身、屏蔽……
二、青春饭乎
都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每每有人这样疑问,我都会勇猛的站出来与之辩论,说什么国外牛人都是高龄,说什么只要有兴趣就不会仅仅是做几年就失业……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在慢慢长夜里还驰骋在代码海洋里面的你是否注意到最近洗头发的时候脱发越来越严重,是否注意到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会不会觉得周围的人越来越俗不可耐,多久没和MM面对面交流,打光棍的日子持续多少时间?
每个程序员,只要是有点上进心,那么每天就必须不停给自己充电,桌子前面的专业资料堆积成山,还要不停去网上搜罗各种技术资料和电子文档,每天沉浸在信息海洋里面,所以其他的时间都被抢占或挤压。所以大家都会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不能坚持这样做,就会被淘汰吧,于是乎恐慌中继续学习、探索……
三、夹缝中生存
随着国家房产体制改革,出现一个新名词:夹心层,就是既不是富人又不是可以接受救济的贫困阶层,必须面临成为房奴的风险去买房,程序员明显是这个阶层的典型代表,美其名曰:中产阶级。
程序员的特点就是积聚能量时间不长就会释放,也就是说知识更新快,多是现学现用,短期收益高于长期收益。而相比较从事传统行业的同龄人,他们都是在慢慢积累,随年龄增长而越发有价值,更有利的因素就是这些年来国内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传统行业越来越有得赚,建筑业和钢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软件开发则是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行业,说白了就是你要看别人眼色,人家投入多你收益就高,经济萎靡的时候你收益就低,年龄一天天增长,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真可谓是夹缝中生存,苦不堪言。
四、Java程序员之痛
群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gif图片:一个清纯可人的小女孩哭着说原来你是Java程序员,那我们还是分手吧,不知是哪个Java程序员搞出来自我解嘲的,但是也在告诉大家:我们过的不好。Java语言以其简洁的语法和开放的深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投身其中,几乎所有程序领域都能看到它活跃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Java程序员似乎要比那些眼光深邃的C++程序员、DBA们更需要知识补给,面对眼花缭乱的框架、平台手忙脚乱。而由于Java开发人员的数量庞大,使得每个人的竞争力也越发的下降,前几天JavaEye的热帖讨论一具有3年Java经验的哥们,为啥6-8k都叫不起来,而一个一年经验ABAP或者Ruby的开发者却敢于挑战10k月薪,在大呼“物以稀为贵”的无奈之余,想想.NET程序员比我们还不好混,一种小市民的心理隐隐作怪,偷笑中……
五、出国梦
我们这代人有着更多有关出国的梦想,在程序员中就有着更多这样的想法,随着软件外包在全球的迅速普及,身处国内的程序员每天的服务对象已经遍布全球,尤其是日本外包对中国的特有引力,每年奔赴日本的中国程序员数以万计。但是前段时间一个身处美国硅谷的舅舅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想想我在国外这么多年,同学、朋友混的好的还是在国内,相比之下国外只能是个温饱的程度,因为你很难成为高级管理者,文化差异限制着你的发展。”在我们羡慕着年薪10w$的美国同行和400w日元的日本同行的时候,我们梦的终点在哪里?
好像都是在抱怨,有损积极性,还是正面一点看问题吧,干一行、爱一行,有个朋友跟我说做我们这行就该走在社会的前列,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创造新世界,那么那么多困难、疑虑还重要么?
——-原文结束————-
在新加坡做了一年,技术没有任何长进,其实就等同于倒退,但是我在渐渐适应这种生存环境: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管理,老板重视的是订单。而同行们也该明白技术不能创造出商业价值就终归会失败,SUN和Borland两家公司贱卖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所以在中国从事软件技术的人员还可以对自己的技术自我满足一下,而这里则完全把技术看做项目管理中的环节。这个现实对我来说一直都很残酷,但我也必须要去适应它,不是我抛弃技术,而是我没有能力把手中的代码劳动变为更有价值的活动,那么就必须有所改变。是让我的技术适应软件工程,或者有更好的办法?I’m on my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