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蔡老师介绍,听了冬吴相对论的一期:“Web已死 Internet永生”,有些感慨,记录一下,作为上交给蔡老师的作业。
这一期的议题就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发表在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全文链接地址:
http://tech.sina.com.cn/i/2010-08-18/19554560539.shtml
以一个经常用到的“网易新闻”来说吧,之前我们看网易新闻,通常都是先打开浏览器,输入163网址,然后通过浏览器浏览各个新闻。
而现在网易推出了一个网易新闻的客户端,我们要看网易新闻只要点击打开这个客户端应用程序,就可以看到各种最新的新闻,而不需要通过浏览器这样一个功能来进行。
“Web已死 Internet永生”这篇文章讲述了就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可能的趋势,就是web(万维网)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少,而像网易新闻直接的客户端应用使用将会越来越多。
这篇文章讲述列举可很多可能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其实总结起来就只有两点,一个是用户方便性,一个是互联网企业的利益导向。具体的,可以看下克里斯.安德森写的这篇文章就清楚了。
所谓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电脑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络。网易要为用户提供一个服务,这个用户可以通过网易提供的服务去获取自己想要的新闻,那么网易公司要开发两个程序,一个叫服务端“网易新闻中心”,一个叫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程序”,服务端程序“网易新闻中心”架设在企业自己的一些比较高性能的电脑上,客户端程序“网易新闻客户端程序”则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网易新闻客户端程序”与“网易新闻中心”之间通过企业内部预先设定好的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互。用户如果想跟ServerApp进行通信,获取一些新闻信息,只需要打开运行“网易新闻客户端程序”即可。这就是CS(Client–Server)模式。CS模式看似很方便,但是有个问题,就是你必须先预先下载并安装好一个客户端程序“网易新闻客户端程序”。当用户在电脑A上安装好客户端程序与服务端进行信息交互时,突然有一天换成了电脑B,那么要与服务端进行交互的话,就必须重新安装一个客户端程序,这样就显得极为不方便,特别是当这个“网易新闻客户端程序”较为庞大,而且安装比较麻烦的时候,这种不方便就更为明显的体现出来了。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开安装客户端程序这个问题呢,当然有,这个东西就叫做浏览器。我们通过打开,企业把“网易新闻中心”修改成为一个网站服务器,我们在任意一台电脑,只要该电脑装有IE(或者火狐、chrome)浏览器,打开浏览器,输入163网址,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了。这个就是BS(Browse–Server)架构模式。为什么浏览器会有这样的功能呢,只要输入网址,就可以打开任意一个网站的,获取信息呢,原因是浏览器(或者说万维网)有一个通用的与服务端交互的通信协议:http协议。在开发网站程序的时候,各个企业都是遵循这个协议来进行开发的,这时候的浏览器就是一个通用的客户端程序,你只要输入不同的网址,它就可以通过http协议与不同的服务端交互,获取相关信息。 早期的网页都只是一些信息交互显示的静态网页,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浏览器功能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几乎所有的客户端程序功能都可以转换放置通过浏览器来完成,而不会在表现体验上有什么逊色。比如拿游戏来说吧,以前的网游都是下载一个庞大的客户端程序(一般都是1G以上),然后安装好后与游戏服务端连接,进入去玩游戏。而现在出现的网页版游戏则不需要进行客户端安装,在任意台电脑上只要键入一个网址即可登录即玩,而浏览器显示的游戏画面的精致程度也不会比客户端差多少(其实还是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正在逐渐缩小)。
正是由于浏览器的功能(或者说BS架构模型以及相应的技术发展)如此强大,发展迅速,所以很多人预测有一个可能,其中不乏在it领域很出色的人物,这个可能的趋势就是以后的电脑将不需要什么操作系统等很多系统级别的软件,只是需要一个浏览器,或者是功能更为强大的浏览器,我们的电脑也不需要什么出色的高性能主机设备,主需要一个显示设备和可联网就可以了,一切的数据计算和存储都在远程的服务端完成。服务端就是我们自己的电脑一样,我们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服务端自己的私人数据区,要打开自己的电脑,只要在任一台可联网设备,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就会显示自己的电脑桌面,进行自己想要的操作,就像现在我们在操作自己的电脑一样。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移动设备等移动设备其实可以看做一台mini电脑,连接这些mini电脑的移动互联网理论上讲应该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台式电脑应该是一样的,显示CS,然后BS,渐渐的BS模式(web)将会高速发展,我们不需要预先安装客户端应用,取而代之的是由浏览器来完成这些相对应的功能。
但是克里斯.安德森发表的“Web已死 Internet永生”这篇文章却给了相反的预测,克里斯.安德森预测以后web浏览器(BS模式)的使用,不管在台式机器上还是移动设备上的使用率将会逐渐下降,而相对应的客户端应用CS程序模式,类似于网易新闻这样的应用使用将会更加的普及。
克里斯.安德森给出了一些分析,我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就是用户的方便程度,由用户的主动搜索获取变为企业信息的自动推送,这点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就极为明显。试想一下,我们想知道当前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新闻,就要打开163网站,然后登上去各个板块进行查看,也许现在风平浪静什么新闻也没有,也许显示的重要新闻其实是很早以前就发生了,而我现在才看到,那么有没有可能什么都不动,就可以获取到最新的新闻信息,不需要实时登陆网站网页刷新又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呢,当然有可能,那就安装一个网易新闻的客户端应用,当服务端有新闻更新的时候,主动向你发送一条该新闻的信息,你就可以直接看到而不需要费什么劲了。每次你想查看新闻的时候,只需点击打开网易新闻这个应用,就可以查看所有的新闻信息,当有新闻更新的时候,又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你,这样是不是比起你打开浏览器,通过web(万维网)查看新闻,刷新网页来的简单方便吗。这个就是客户端应用便利性的典型例子。更为重要的是,广告等业务也可以通过这类的主动推送来获取更多的关注,与原先被动等待用户关注点击相比,主动推送显然更为有效一些。就像我们下载安装一个免费的android手机游戏时,里面总是或多或少包含一些开发者广告,很显然这个广告效果会比你上网站是网页弹窗的广告效果要更好。当然,这里又有最先提出的一个老问题,那就是”要是换台电脑或者移动设备,那不是就得下载安装一个客户端程序,多麻烦啊“。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由于现在的硬件设备越来越便宜,与早期的不一样,早期的电脑可能好几人公用一个,现在基本上每人一台,特备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普及,基本上大家都会有自己固定专用设备,或者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使用自己固定的设备,因此安装客户端应用显然大部分时间的比较方便的。
第二就是”工业化的自然规律:创造、传播、普及、垄断“:大量的同类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竞争,合作,兼并和倒闭之后,最终将会形成几个具有庞大实力的公司,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据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pete的数据,全美排名前10的网站在2001年占据了美国31%网页浏览量,2006年占40%,而到了2010年已占到约75%。“大网站吸走了小网站的流量“,理论上,会有几个非常成功的个体控制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你可以迅速壮大,而这有利于强者的统治地位。互联网的这几个公司在市场上拥有绝对占有率,几个公司实际上垄断了整个互联网并主导着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这几个实力公司通常会推出一个由自身主导管理的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用于稳固并增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用简单点的话讲就是,虽然互联网的网站上亿个,但是其实大部分的人每天访问的都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就好像中国的网站上千万个,但是每天我们上的主要的网站其实也不过:新浪、网易、搜狐、腾讯这么几个,中国的社交类工具也有很多,但其实我们每天主要使用的也不过qq、微薄、微信。用克里斯.安德森的话讲,就是”形成了一个规范的寡头市场“。几个大实力公司的竞争将出现几个大的半开放平台,所谓平台,我的理解是一系列直接应用的载体,平台提供给应用相应的用户信息,应用反过来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平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获取各自的商业利益。以腾讯为例,所谓的平台不是指qq,qq空间或腾讯网站,而是庞大的相关用户群,腾讯平台提供相应的入口给挂在平台上的应用使用,应用通过这些入口取得与腾讯用户信息交互的机会,反过来这些应用丰富了平台的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注册qq,成为腾讯的用户。这个是一个两厢受惠的事情。比如,我每天上网看新闻,有时上网易看,有时上腾讯看,但是除了看新闻,我还会上豆瓣网看一些帖子,这个时候腾讯平台里面添加了一个豆瓣网的应用,那么我只需要打开腾讯qq,要看豆瓣帖子时只需点击打开豆瓣网应用就行了,那么相对而言使用网易的机会就会变少了,更多时间用在了腾讯这个平台上面。原本豆瓣网的用户很多也有可能接触到腾讯这个平台,转而成为腾讯的用户。当类似于豆瓣这类的应用越来越多时,平台就会越来越丰富,想象一下,当我们打开一个qq桌面(腾讯平台的一个工具)时,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已经可以满足我们所需的或者个人喜好时,一般不会再有多少时间消耗在别的网站或者平台上去了,更不需要打开浏览器输入更多的东西查找我们想要查看的功能。所以可以想象的将来将会出现这样几个垄断的平台,各个平台相互竞争,好的愈好差的越差,而其他的后进者以及小占有率者则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说到平台,其实最大的平台之争就是操作系统之争,由PC机上的Unix,Linux和windows之争,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ndroid,ios,
windows phone。这里面忍不住想吐槽一下linux操作系统,
由于一直做得的windows下的开发,最近项目要求把服务器架在linux上,接触了下linux,第一感觉就是linux肯定没法在pc机市场上推广出来使用。与windows图形化界面操作相比,linux的操作太过于专业了,
尽管是开源免费的,但是在pc市场占有率一直都不起色。要知道
绝大部分的用户其实都是小白,这也是为什么360的装机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个人觉得linux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开源和开放,使得全世界各地优秀的程序员可以对系统进行代码修改和功能完善,但是正是这种过渡的开源开放使得linux难以统一,缺乏规划。linux是各地的专业的程序员按程序员的习惯和思维开发出来一个”程序员专用的操作系统“,而不是像微软那样,有统一的规划,有各方面专业的人员而不仅仅只有程序员,开发出来的一个”适合大众的操作系统“,所以至今linux除了在当服务器系统(要是windows server系统免费的话估计会少掉一大块的市场份额)和嵌入式方面,几乎日常的生活中很难感受到其存在。而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ndroid系统虽然也是标榜开源的,但这里的开源理解确十分简单,仅仅是开放源代码而已。尽管开放的源代码,各个厂家公司都可以进行修改并发布自己的android操作系统,但是
整个android的规划和发展其实都只是由谷歌一家公司决定,这也是我一直很看好android的原因,毕竟相对于linux,由谷歌这么强大的一家公司主导android系统,必会及时根据用户情况、市场发展和引导对android进行改进,而这些却是持固定思维并经常自以为是的程序员所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