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经典iPhone上网络抓包方法详解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此文章来自:听云博客


很多时候需要网络抓包分析,在iPhone上抓包稍有不同,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方式。分析工具以wireshark为例。



一、最简单的方式:用PC作为热点,在PC上抓包




优点:

简单



缺点:

不能抓真机2g/3g/4g网络数据


步骤如下:


1、PC接上有线


2、PC用wifi方式共享网络,即PC作为一个热点。


3、手机设置网络,选择PC那个热点


4、在PC上打开wireshark,选择要监控的接口,指定wifi端口,开始捕捉。



二、tcpdump命令




优点:

优点很多,可以做很高级的定制和选择,可以编程控制



缺点:

两个,一是手机必须越狱,二是使用比较麻烦。


步骤如下:


1、下载tcpdump


从cydia搜索安装tcpdump,如果没有搜到,请先添加源http://apt.saurik.com


2、安装openssh


从cydia搜索安装openssh,如果没有搜到,请先添加源http://apt.saurik.com


3、退出cydia,这会重启机器或重启springboard


4、在PC上通过ssh命令访问手机,以root身份,root的初始密码是alpine,例如:


ssh root@192.168.1.118


按提示输入密码之后,就远程登录到手机了(建议第一件事是用pwd立即改掉默认密码),此时可以执行tcpdump命令录制网络数据。


5、tcpdump的简单用法


tcpdump -h  显示帮助信息:


Usage: tcpdump [-aAdDeflLnNOpqRStuUvxX] [-c count] [ -C file_size ]


[ -E algo:secret ] [ -F file ] [ -i interface ] [ -M secret ]


[ -r file ] [ -s snaplen ] [ -T type ] [ -w file ]


[ -W filecount ] [ -y datalinktype ] [ -Z user ]


[ expression ]


关于tcpdump的使用,网上很多,例如: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237628-id-3946009.html


由于tcpdump只是抓取数据,抓取的数据我们要拿到PC上用wireshark或类似工具分析,因此 -w开关是必须的,它用来指定一个文件,该文件保存抓到的数据,随后我们就把这个文件拷贝到电脑上进行分析。


-i 开关是最重要的,它指定要拦截的网络接口,对于wifi,接口是en0,对于移动数字网络,网络接口是pdp_ip0


例如:


tcpdump -s 0 -i pdp_ip0 -w ~/1.PCap


命令要求抓取移动网络接口的数据,要完整数据包,要保存到~/1.PCap文件。


当需要结束时,用ctrl+z结束tcpdump命令,结束之后,缓存在内存的数据才会完全写入文件。


6、把文件拷贝到PC


用scp命令把文件拷贝到PC:


scp root@192.168.11.211:~/1.PCap ./


(或者ifunbox之类的工具拖拽更简单)


7、现在,可以用wireshark打开1.PCap分析数据了。


总之,tcpdump很强大,也很复杂。以上我故意没有贴图,贴图会让篇幅很大,有点吓人。



三、最佳方式:rvictl命令




优点:

简单,而且可以抓所有网络接口的数据



缺点:

似乎没有,要求手机iOS5以上不算要求吧?如果说缺点,就是这个命令是xcode的Command Line Tools 中的。


步骤:


1、手机通过usb线连接到PC


2、查看手机的UDID,因为rvictl需要使用它。


可以从iTunes看:




红色区域如果不是UDID,点击它。


用xcode看更方便,window—>devices,然后选择手机,如图:








3、建立连接


格式:rvictl -s <UDID>


例如:








这样,PC上就多了一个虚拟的端口rvi0。可以用 -l参数查看有哪些虚拟端口:




好了,现在可以用wireshark捕捉这个端口的数据了。启动wireshark,并选择网络接口,如图:








无论手机使用的是wifi还是2g、3个、4g,现在你在wireshark里都能实时看到数据了:








是不是非常方便?


4、最后,好习惯是用完关闭:


rvictl -x <UDID>


如:





原文链接:

http://blog.tingyun.com/web/article/detail/261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ingyunAPM/p/530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