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链、人才、大基金……张汝京博士这样说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其他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

“名家芯思路”

第一期活动中,中国半导体产业领军人物

张汝京博士

接受了“芯动力”的专访,针对产业发展现状、人才等话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张博士的精彩访谈吧。


Q1

请问张博士,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电路封测是不是国内做得最好的领域?他们将会是率先实现国产替代的领域吗?集成电路的产业链里面,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来看,您比较看好哪些领域?


张汝京博士

非常好的问题,先说集成电路的封测,我们中国目前至少有三家公司是在全世界排名前10的,我们也跟他们长期合作过,我觉得他们的能力,例如发展的潜力、研发生产能力都很强,这几家在世界最新的封装方式开发方面也都能同步进行和生产,我觉得国内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具有相当强的实力。

但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就比较不平均,我们国内有几家设计公司,比如说做5G芯片设计非常的强,几乎是全世界领先的,再比如电网上面需要的芯片、很多消费类的芯片我们也都很强,但是我们也看到,也有很多比较弱的领域,比如存储器现在还在开发当中,至于高端模拟和数模混合的设计,相对比较弱,需要长期的设计与开发。

从短期和长期角度来看,我看好哪个领域呢?我觉得两个领域缺一不可。我希望我们在封测这一边继续发挥极大的努力和毅力,继续保持领先的态势。先进的IC封装可以大大加强芯片的功能和集合度。

至于设计类,我很希望多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毅力和决心进到这个行业,因为设计的产品种类太多,希望多一点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尤其是高端逻辑、存储器、模拟、数模混合的芯片类,需要更多的经验累积。

希望设计人才能耐得住挑战和孤寂。因为奋斗的成果,一定会带来美好的前景,这是我的建议。


Q2

我们都知道,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非常重要,但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从业人员的待遇其实是挺低的,很多高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Fabless而不是Foundry,有的甚至进入了其它行业。请问您认为这对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影响大吗?应该如何协调产业急需发展和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


张汝京博士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非常好,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关心,甚至要担心的问题。如果一流的人才不去做生产制造,也不去做研发,我们就容易断层,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老一辈的人才非常优秀,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可以把我们半导体做得这么好,这个是老一辈人才的贡献。

但是后面的人能不能跟上去呢?常常是待遇的问题,还有机会的问题,再加上现在因为网络时代太多新的领域出现,做软件的,做互联网、物联网、网络游戏的,开发新商业模式的等等,这些领域都很有吸引力,很热闹也很有趣。尤其 AI这个方面,很有挑战性,很多人往这边走,结果软件跟算法大大的提升了,但是硬件常常跟不上,这是一个隐忧。

怎么改进?我觉得不妨从台湾地区学习经验,台湾地区对于半导体从业人员的待遇,薪水不是很高,但是

它股票分红这一块非常可观,以致于吸引大家进了这一行。

也可能台湾的市场体量不够大,所以去做网络的人并不多,做通讯的也不多,但是做半导体的人才,不仅最多,还非常优秀,加上他们

有长期的人才栽培计划,培养了大批好手,目前在这个行业里面保持领先。

我希望国内可以创造出一些特别的机制,能够让这些年轻的人才愿意进来,愿意下苦功钻研、受的住寂寞、枯燥,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决心。对于投身于半导体行业的人,希望社会、公司跟家庭都能多给予鼓励,精神上的鼓励和实质上的鼓励都很重要。简单来说,可以学习一下台湾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做得像他们一样好。


Q3

目前我们在坚定不移地推进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制程的研发,在这过程中材料和设备是明显的短板,而且短期内很难追上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种观点认为,集成电路大基金应该拿出一部分来进行基础研究,以便在材料和设备方面进行技术突破,而不是盲目扩充产能,对此请问您怎么看?


张汝京博士

这个问题也很好,我年轻的时候在美国工作,我发现美国的各个研究机构从各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县市政府等拿到研究经费,做很多的基础研究。日本人特别喜欢花时间和精力做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所以美国和日本这方面都很强。欧洲是个传统的工业大国,他们这些也都做得很好。我们中国是后起之秀,要从后面追赶的话,不免遭到有些国家对我们的种种限制,这让我们不容易发展。

不过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更需要新基建的好机会来推动。

大基金是不是应该拿一笔钱出来做基础研究,帮助材料设备等进行技术突破,我个人觉得非常需要。

我们要考虑到大基金,它的目标是什么?它的使命当然是要为我们中国半导体行业注入足够的资金,让半导体事业茁壮强大起来。但据我了解,它还有一些责任,还是要盈利。设想某个大基金的负责人分配资金,投向什么样的公司、团队,会不会考虑到如果把这个钱投在一个创新公司,或者投在一个基础研究的团队,钱投下去可能3年、5年甚至10年才会有起色,倘若10年以后才有成功的机会,他会投资吗?因为他的使命跟他的责任是要平衡的。

我的想法和建议是这样:可能要从顶层的架构上把情况做一些调整,

让大基金的钱一部分可以支持大型项目,让强的更强;但是也要支持新的、小的企业,让创新的能力大大的发挥。

特别是材料和设备等基础领域科学的研发,既花时间又花钱的,如果大基金不做,谁做?一般的民企基金最大的目的还是要尽快盈利,他就不一定愿意做这个事情。而从大基金需要达到的目标上来说,可能是义不容辞的。


Q4

从02专项实施的经验看,政府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最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目前大基金模式能否平衡好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化创新导向的关系,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建立闭环的集成电路生态系统呢?


张汝京博士

首先,我觉得中国政府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政府,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得非常清楚,好的传统是保留了。在规划的时候他们会考虑很多,目标、原则都定得非常好。下一步就是怎么执行,执行的时候,刚刚上个问题中提到,是把指导精神、基金力量集中起来办大事,把已经成功的公司变得更好,在国际间举足轻重;又或者是帮助一些小的公司、有创新能力的、刚刚开始的、做基础研究的……我刚刚提过了,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当然对已经成功的公司投资者的压力比较小,因为容易获利、容易保本。对一个创新的公司来说,虽然有很多未知数,但是一旦成功了,对国家、社会、经济上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种事情只有国家来做,要经得起、付得起、担得起。我们把它往前推,一定要两边都支持。

另外,要不要建立一个闭环的集成电路生态体系。(闭环我估计英文大概叫close loop,闭环不是一个封闭的意思。)我觉得很重要,现在我们面临国际一些不友好的国家和地区,经常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买。中国科技的方向和命运不是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上,我觉得是掌握在老天爷的手上,跟从我们自己的决心,那些人不能拦住我们做该做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close loop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很重要,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段如果被人家中断,卡了脖子,整个产业链就推不下去了。我最近特别注意到韩国在过去的4年里,做了很多产业链的 close loop,他们缺失了哪些环节就补上,当韩国受到日本禁运时,更是尝到了极大的痛苦。他们加速推动材料和设备的研发生产,保证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这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也不是闭关自守,

在封闭的产业链里头,一方面要有自己的,另外一方面要以平等姿态对待其他国家和地区,增加国际合作。

这样的结合,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更完整。


Q5

今年来IOT行业发展迅速,智能产品竞争也格外激烈,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在不断压缩。您认为做产品应用的企业有没有必要再往上游发展,自己投芯片?如果往上游发展会遇到什么问题?


张汝京博士

中国古语云,话说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期的半导体行业基本上都是IDM,是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各部分都完整,后来,张忠谋、曹新诚先生他们开始了一个新的模式,把产业链变成分工了,这个也推展得非常好。

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又有人发现是不是应该往上游发展,因为它需要的零件、材料等等,常常会缺货,如果自己做,而且自己做的有特色,就不是一般性的通用产品。我个人觉得是有这个现象,但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计划这样做,有的行业里是这样。譬如说 CMOS Images Sensor(CIS,图像传感器),早期我们有个华人公司 Omnivision(豪威)做得非常好,但它是一个分工式的,它设计然后去foundry流片,然后再封装测试等等。

接着出现了 Sony跟三星,他们都是从下游产品起家的,结果他们往上游走,自己去设计开发(CIS)芯片,后来还建立了自己的fab。结果呢?我们看到这两家垂直整合做CMOS Images Sensor的IDM公司进展特别的快,给豪威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我觉得

垂直整合的趋势在某些产品上是有优势的。有些产品这样做利大于弊。

但是往上游走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人才。某个企业下游做得好,它可以赚很多钱,它也有市场,但它能不能做得出来上游产品,能不能比它原来买产品的那些公司做得更好?主要还是在人才上。

这种向上游整合的现象,重点还是有没有好的产品定义,有没有好的人才可以把它设计开发出来,有没有好的团队把它量产成功。

若整合成功,品质良率都是一流的,它就会更加成功。



1.


知情人爆国产天赐操作系统内幕


2.


为什么Linux系统默认页大小是4KB?


3.


c语言设计模式–状态模式(状态机)

4.

C语言设计模式–简单工厂模式


5.


驳《我国工业软件失去的30年》一文:生不出孩子怪天气

6.

面向5G,中国移动重磅发布物联网操作系统——OneOS!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版权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支付稿酬或者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