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添加wxsqlite3加密数据库,
下载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wxcode/files/Components/wxSQLite3/
复制这11个文件到你出cpp目录
添加
sqlite3secure.c
这
一个
到当前项目列表,如果加了其他的可能会有错误
右键这个.c文件,选属性,选择所有配置,所有平台,取消使用预编译头
选择项目属性,添加预处理
SQLITE_HAS_CODEC=1
CODEC_TYPE=CODEC_TYPE_AES128
SQLITE_CORE
THREADSAFE
SQLITE_SECURE_DELETE
SQLITE_SOUNDEX
SQLITE_ENABLE_COLUMN_METADATA
添加需要调用数据库的cpp中添加包含头文件,用extren “C” 方式
下面是测试函数
// 回调函数
static int sql_callBack(void *notused, int argc, char **argv, char **szColName)
{
int i = 0;
for (i = 0; i < argc; i++)
{
CStringA str;
//str.Format( "%s = %s\n",Utf8ToAnsi(szColName[i]) ,Utf8ToAnsi(argv[i]));
str.Format( "%s = %s\n",szColName[i] ,argv[i]);
CString str2;
str2=str;
AfxMessageBox(str2);
}
return 0;
}
// - sk_ArxTestCode20181228.MySql command (do not rename)
static void sk_ArxTestCode20181228MySql(void)
{
// Add your code for command sk_ArxTestCode20181228.MySql here
const char *sSQL1 = "create table users(name PRIMARY KEY, age int, score int);";
//const char *sSQL2 = GBKToUTF8("insert into users values('中xxxxx文', 26, 100);");
const char *sSQL2 = "insert into users values('中xxxx文', 26, 100);";
const char *sSQL3 = "insert into users values('cainiao', 5, 1);";
const char *sSQL4 = "select * from users;";
sqlite3 *pDb = NULL;
char *pErrMsg = NULL;
const char* szPassword="33554";
sqlite3_open("taoge.db", &pDb); // 打开数据库
sqlite3_key( pDb,szPassword,strlen(szPassword)); // 设置密码
sqlite3_rekey(pDb,NULL,NULL);//清除密码
//const char* szNewPassword = "33554";
//sqlite3_rekey(pDb,szNewPassword,strlen(szNewPassword));//重设密码,必须先执行sqlite3_key正确打开数据库
sqlite3_exec( pDb, sSQL1, NULL, NULL, &pErrMsg); // 创建基本信息格式
sqlite3_exec( pDb, sSQL2, NULL, NULL, &pErrMsg); // 增加信息
sqlite3_exec( pDb, sSQL3, NULL, NULL, &pErrMsg); // 增加信息
sqlite3_exec( pDb, sSQL4, sql_callBack, 0, &pErrMsg); // 查询数据库
sqlite3_close(pDb);
}
演示的是设置和清除密码。
如果不设置密码,通过记事本,都可以看到数据库的内容。
当设置密码后,保存的数据库看到的是乱码。
附:
https://github.com/utelle/wxsqlite3/tree/master/sqlite3secure/src 这里的源码写的是更高版本
(4.4.1)
,相同的方式可以实现加载,只不过文件的数量要多了些,至少是这些文件才能完成编译。
相关链接
https://www.sqlite.org/download.html
http://wxcode.sourceforge.net/components/wxsqlite3/
https://github.com/utelle/wxsqlite3/tree/master/sqlite3secure/src
参考资料
https://bbs.csdn.net/topics/380018685
一、用开源的wxsqlite3(我用的版本是3.2.1.3)
1、到SQLite官网http://www.sqlite.org/下载sqlite-amalgamation-XXXXXX.zip(我下的版本是3.78)
,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源文件,也不需要另外的辅助工具了,解压到某一目录,如Sqlite3。
2、在VS2010里新建一个空工程,把所有文件放入工程内;
3、到http://wxcode.sourceforge.net/components/wxsqlite3下载wxsqlite3,然后把sqlite3secure.c
文件加入到工程即可;
4、在配置属性中设置配置类型为静态库(.Lib),添加预处理:
SQLITE_HAS_CODEC=1
CODEC_TYPE=CODEC_TYPE_AES128
SQLITE_CORE
THREADSAFE
SQLITE_SECURE_DELETE
SQLITE_SOUNDEX
SQLITE_ENABLE_COLUMN_METADATA
5、编译生成Lib文件。编译时如提示未找到某某文件,则从wxsqlite3的sqlite3\secure\src\codec-c目
录内拷贝相关文件至你的工程目录下再编译即可,具体要拷贝的文件有:
codec.c;codec.h;rijndael.c;rijndael.h;codecext.c
二、SQLite3的加密函数说明
sqlite3_key是输入密钥,如果数据库已加密必须先执行此函数并输入正确密钥才能进行操作,如果数据
库没有加密,执行此函数后进行数据库操作反而会出现“此数据库已加密或不是一个数据库文件”的错
误。
int sqlite3_key( sqlite3 *db, const void *pKey, int nKey),db 是指定数据库,pKey 是密钥,
nKey 是密钥长度。例:sqlite3_key( db, “abc”, 3);
sqlite3_rekey是变更密钥或给没有加密的数据库添加密钥或清空密钥,变更密钥或清空密钥前必须先正
确执行 sqlite3_key。在正确执行 sqlite3_rekey 之后在 sqlite3_close 关闭数据库之前可以正常操
作数据库,不需要再执行 sqlite3_key。
int sqlite3_rekey( sqlite3 *db, const void *pKey, int nKey),参数同上。
清空密钥为 sqlite3_rekey( db, NULL, 0)。
其实SQLite的两个加密函数使用起来非常的简单,下面分情况说明:
1、 给一个未加密的数据库添加密码:如果想要添加密码,则可以在打开数据库文件之后,关闭数据库
文件之前的任何时刻调用sqlite3_key函数即可,该函数有三个参数,其中第一个参数为数据库对象,第
二个参数是要设定的密码,第三个是密码的长度。例如:sqlite3_key(db,”1q2w3e4r”,8); //给
数据库设定密码1q2w3e4r
注:如果数据库没有加密,执行此函数后进行数据库操作反而会出现“此数据库已加密或不是一个数据
库文件”的错误?经测试,只能在新建数据库时设置密码!
2、 读取一个加密数据库中的数据:完成这个任务依然十分简单,你只需要在打开数据库之后,再次调
用一下sqlite3_key函数即可,例如,但数据库密码是123456时,你只需要在代码中加入sqlite3_key
(db,”123456″,6);
3、 更改数据库密码:首先你需要使用当前的密码正确的打开数据库,之后你可以调用sqlite3_rekey
(db,”112233″,6) 来更改数据库密码。
4、删除密码:也就是把数据库恢复到明文状态。这时你仍然只需要调用sqlite3_rekey函数,并且把该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置为NULL或者””,或者把第三个参数设为0。
三、使用SQLITE3数据库在stdafx.h文件中加入的代码
#define SQLITE_HAS_CODEC 1
extern “C”
{
#include “sqlite3/sqlite3.h”
};
#ifdef _DEBUG
#pragma comment(lib, “sqlite3/Sqlite3EncryptionD.lib”)
#else
#pragma comment(lib, “sqlite3/Sqlite3Encryption.lib”)
#endif
/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edata/p/1019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