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小结:
演化过程:
1993年以前:场内报盘,营业部手书委托单然后通过长途电话到交易所红马甲;
1993年开始有从营业部到交易所的卫星报盘系统;
1997年开始正规软件公司上场(金证,恒生等),电话委托系统大规模引入
2000年开始网上委托引入,思科交换机和广域网引入,集中交易尝试
2005年集中交易得到大面积实施,
营业部电脑部大幅度裁员,营业部向纯营销角色的转变。
证券公司信息化5-我国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演化过程和主要阶段是怎样的?什么是卫星报盘系统?
我们常听到IBM(所谓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的广告词:随需而变。简简单单的理念,却蕴含了最朴素最本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核心价值。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同样应验了这个最原始的核心价值,它的发展变革直接来源于证券公司业务上不断更新的业务需求。
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演化了数十年的“旧”资本主义证券交易市场嘎然中止。一直到1988年,新资本主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交易市场,又重新在中国大陆出现。
早期的交易市场(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交易行为都以“
场内报盘
”的形式出现。即:各地证券营业部接受最早吃螃蟹的那些股民的买卖股票的委托(填写一张叫“证券委托单”的小纸片),通过长途电话的形式,通知各营业部在上海、深圳交易所内的红马夹(所谓“场内交易员”,他们由证券营业部派驻交易所),由这些交易员输入交易所的电脑终端,根据成交结果,再长途电话通知各自营业部柜台,再通知股民。
这种纯手工的处理方式,和当时少得可怜的交易量和股票品种,使得各个证券营业部几乎没有电脑系统可言,有的话,也只是一台单独的PC,运行dBase程序,用来记帐。
(这时候效率主要慢在
两个环节:1、股民的委托必须以填写委托书的形式与营业部的柜台进行数据交换;2、营业部以长途电话的形式与交易所进行数据交换
。)
到了
1993年
,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交易所除了场内“有形席位”(就是那个穿红马夹的坐在一个“席位”上接受公司指令替客户买卖股票)的交易模式以外,提供了“无形席位”的交易模式。所谓“无形席位”就是指
证券公司通过一个卫星报盘系统,用电脑自动交换业务数据,往交易所主机里发买卖股票的指令,或者接受交易所的成交确认数据。
(自动化的卫星报盘系统的出现,解决了上述第一个环节的数据交换瓶颈;于是极大的刺激了解决第二个环节数据交换瓶颈的营业部内部交易系统的发展。)
先花一点时间,讲讲这个卫星报盘过程。(一直到现在很多营业部还在沿用这种报盘模式。)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证券营业部所在大楼的楼顶都会有四个直径1.2到1.5米不等的锅型卫星天线,对准东南方向的
亚洲一号通讯卫星
,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样有很多很多的卫星天线也对着这颗卫星。这样通过无线信号,把两个交易所和2000家证券营业部联系在一起。(某邪教疯狂作乱的时候就试图干扰那颗卫星的工作而扰乱中国的金融秩序。)
每个营业部的
4口大锅
分别起到如下4个作用:
1、
营业部向上交所发送股票买卖的申请,上交所往营业部的信息反馈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双向交换数据,故称知为“
上海双向小站
”;
2、
上交所往营业部实时发送交易所股票交易行情数据
,这个过程营业部只需要被动接受就可以,称知为“
上海单项小站
”,(这种类似卫星电视接受的机制,确实给营业部接受亚洲一号卫星上的电视节目提供了完备的物理基础,以至于很多营业部购买的卫星电视解码设备,为大户提供了外国电视欣赏服务。);
3、与“上海双向小站”类似的“
深圳双向小站
”,负责双向传送到深交所的股票交易申请和交易所的回报;
4、与“上海单向小站”类似的“
深圳单向小站
”。
这四个卫星天线通过几十米的电缆,联入了
营业部的机房
,分别接在4台类似卧式台式电脑主机大小叫做“
卫星室内单元
”的铁盒子的后部。这四个盒子的背部还分别有4个网口,通过4根网线连在4台
PC机
上。这4台PC机,分别运行交易所提供的4套软件,分别是
“上海双向小站”报盘程序、“上海单向小站”数据接收程序、“深圳双向小站”报盘程序、“深圳单向小站”数据接受程序
。
以“上海双向报盘程序”为例:它是一个DOS程序,负责不断的读取磁盘(早期都是本地硬盘,后边都是网络共享硬盘盘)上的两个DBF文件(
Orders.dbf,Withdrw.dbf
),这两个DBF文件是营业部根据客户的交易委托生成的数据,Orders.dbf文件里边一条一条的记录记载了哪个客户(还记得上次讲到的股东帐号吗?这里填写的就是这个股东帐号)以多少价格买入或卖出多少数量的哪只股票。
报盘程序每隔几毫秒就读一次这两个DBF文件,把新内容通过网线连接的“卫星室内单元”,报到上交所
。交易所成交以后,又通过这个路线原路返回,交给那个“上海双向报盘程序”,再由这个程序把数据写入到另两个DBF文件(
Orders2.dbf,Withdrw2.dbf
)。在交易时间内(9:15-11:30、13:00-15:00)这个程序数百万次的读取和写入这些DBF
文件,完成营业部与交易所的数据实时交换。
“深圳双向报盘程序”与“上海双向报盘程序”一样,通过几个DBF文件,实时与深交所交换数据。
同样
,“上海单向行情接收程序”和“深圳单向行情接收程序”也不断的接受卫星行情数据,写入另几个DBF文件。为营业部提供行情数据。
(可以到上交所、深交所网站上下载所谓的交易所数据接口文档得到最详细的说明。)
从93年开始,证券营业部电脑部的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一定要保证这些卫星通讯程序的正确运行,99年行情火爆的时候,这些程序的数分钟的中断都可能使电脑人员遭受数千元的高额处罚(当然,当时电脑人员的奖金也是极其丰厚的)。
好了,有了这套卫星报盘系统,
营业部与交易所的数据交换瓶颈得到完全的解决
,这时候
急需一套营业部内部的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的交易系统,解决营业部与股民的数据交换瓶颈问题
。
当时要解决几个基本业务需求问题:
1、如何让股民看到实时交易行情?
2、如何让股民通过电脑自己下单,电脑系统自动往卫星报盘系统发数据,再把反馈结果让股民自己查看到?
3、如何解决内部PC的联网的问题?
1993年的时候
,数百套解决以上问题的证券营业部网络交易系统在全国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但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1、
行情揭示系统
。其实这10几年没有多大的变化,钱龙行情系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就是通过数秒一个轮回的扫描前边提到的那几个行情dbf文件,把最新的股票行情数据转换为自己的格式并保留历史数据(注意,那几个dbf行情接口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没有保留历史数据),再通过客户端程序展现在股民面前。(就是我们俗称的K线图。)
2、在97年以前,大部分的交易系统都使用
dbf文件
做为数据库,一般包含股民的资金帐号数据(每个人有多少保证金),股民的股东帐户数据(某个股民在交易所里的帐号),股民资金帐号与股东帐号的对应关系。这些表提供了一个类似帐簿功能。(注意:帐簿功能是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一项基本的功能。)另外,一般营业部都提供股民自助刷卡电脑,一个营业大厅里放上几十台这样的自助刷卡机,行情火爆的时候几个人因为抢这么一台自助委托终端而挤得满头大汗。而有十几万资金的大户们,往往使用一台独立的PC运行行情系统,同时通过这台PC上的一个内存驻留程序(呵呵,好象很多年都没听到过“内存驻留程序”这个DOS时代的术语了)来下单。例如,大户在看行情的时候想下单,就敲一个组合键,一个小窗口软件就能跳出来,提供多个以什么价格买入什么股票多少股数的输入框,完成委托。无论是散户用的自助刷卡电脑里的DOS程序还是大户用的电脑的里边的DOS程序,都负责收集客户数据的委托要素,并往交易系统的叫
委托流水表的dbf文件
里边添加委托记录,另外有一个不停扫描这个dbf文件的DOS程序
把委托流水表里的记录转换到交易所的接口dbf文件
中去。这个过程就好象数据处理流水线,每个DOS程序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不停的从上手把数据拿过来处理一下在放到下手去。除了簿记功能,这种对委托数据的一步一步的处理是交易系统的另一个基本功能,甚至这个功能才具备“交易”概念。“簿记功能”和“交易功能”被合在同一套交易系统中给交易自动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便利性和安全性始终是跷跷板的两头,个人认为,恰恰是中国证券行业交易的高度自动化,给风险防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97年以前的网络环境完全是
Novell的Netware
的天下,Netware服务器就象是一个大的网络硬盘,行情数据、dbf文件、DOS程序、配置文件,通通放在网络目录下,所有的网络电脑都是无盘工作站,通过网卡上的一块启动芯片激发网络硬盘上存放的DOS系统程序来完成系统引导,再通过一系列的Netware用户登录脚本来完成不同的无盘工作站运行不同的DOS应用程序(例如自助刷卡电脑会自动运行自助刷卡DOS应用程序)。当时吃Netware网络系统集成的计算机公司没少挣钱。注意:
直到2000年互联网(TCP/IP)浪潮以前,证券营业部一直使用IPX/SPX网络协议
。
然后,
中国股市经历了94、95年的低潮,直到96年真正进入全民炒股的阶段
,到1997年急剧增长的业务活动给IT系统带来严重的负荷,从各个方面都必须对交易系统进行重大革新。同时,利润丰厚的证券营业部在IT方面的投入空前提高,也促进了交易系统供应商在软件系统上的升级。
首先,
dbf文件的数据库模式被RDBM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取代
,主要是MSSQL(在金融行业有优势的Sybase由于母公司的失败后来基本淡出了证券交易系统数据库平台),由于MSSQL的采用,WindowsNT系统被引入了证券营业部的机房。这是典型的C/S模式,DOS程序运行在无盘工作站上,而客户信息簿记数据全放在SQL服务器上。
其次,
电话委托系统的大规模引入极大扩展了股民的参与空间
。如果说93年的技术革命把证券交易自动化引入营业部,那么97年的技术革命,把交易自动化引入了无数的家庭和办公室。全民炒股是从电话委托系统的普及开始的。到2000年的时候,很多营业部的电话委托交易笔数占到50%以上,营业部的电话委托系统的电话接入线数从十几线扩展到上百线。
第三,
银证转帐系统的引入
。98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银行们纷纷挤进证券营业大厅,一来代理现金出纳业务,二来抢银证转帐客户。证券第一次开始跟银行挂上勾了。当时证券是香馍馍,银行往往把证券营业部当成白金客户捧着。
97年以后,证券交易软件供应商进行了极大的整合,从dbf到SQL,正轨的软件公司挤走了所有个体户和证券公司自行开发的交易软件的市场,形成了十几家大的专业IT公司。深圳的金证公司、杭州的恒生公司是其中的领先者。
(这两家公司都在2003年上市,成为最终的幸存者。)
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烈火烧到了中国,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进入最亢奋的阶段。
交易系统在面对极大的交易负荷的同时,表现的愈发成熟,表现在:
1、在这个阶段,向赶时髦一样,
三层结构风靡证券交易系统架构
。其实质需求在于,客户委托手段的进一步扩张,特别是网上委托的出现,做网上委托软件的公司(核新软件是领跑者)往往不是做交易系统的公司(例如金证公司),这就需要有一个交易数据的数据结构描述规范,使得SQL数据库前边要有一个应用程序(层)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围委托系统(例如:网上委托、电话委托、银行委托、刷卡自助委托等等)。
2、
网上委托的出现
。2000年的时候还有炒作的成分在里边,到2003年简直成了办公室职员炒股的标准配置。更何况我们的网上交易软件往往与网上行情系统捆绑在一起,唾手可得的免费实时行情信息谁不要呀。(我们的交易所是没有追究这种粗暴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旦追究起来,就没这份免费午餐吃了。关于行情系统、中外行情系统的区别,以及行情知识产权的盲区,以后会进一步描述。)
3、
Cisco网络交换机的引入
,以及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给网络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到2001年,网络稳定性已经强过1997年数倍。2000年证券行业向Cisco转向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Cisco公司大吃一惊,以至于2001年开始,证券行业成为Cisco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4、
广域网的引入
,记得广域网的真正投入业务运行的最重要的业务需求是2001年的B股市场象国内个人开放,当时每个证券公司只有一个(或两个)B股席位,这样一个公司几十家营业部的B股业务必须先集中到一个地方,再通过那个席位的卫星报盘系统往交易所报数据,所以必须要有广域网。刚开始还有公司用电话线拨号的方式做网络连接手段,但由于涉及到当时火爆的B股业务,所以绝大多数公司都在这没多久上了广域网。
5、
集中交易的尝试
。证券公司数据大集中的概念在2002年曾经火过一段时间,但遇到大熊市,都暂停了,一直到2005年。
2001年开始,中国股市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2005年7月创下8年最低,所有IT系统基本都进入一个休眠期,证券行业的IT供应商死了一大批。2006年4月初步完全股改,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个人觉得与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交易系统有脱胎换骨的可能。
这一阶段主要变化有:
1、
集中交易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和停滞之后,在2005年得到迅猛的大面积实施;营业部电脑部大幅度裁员,营业部向纯营销角色的转变。
集中交易的变革在平台上第一次把Unix、Oracle、等专业平台引入了证券行业。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同时,集中交易这次洗牌,给复旦金仕达和根网这两个公司带来机会,一举突破恒生、金证的垄断,形成非对称优势。
2、
广域网的稳定性和带宽得到质的飞跃;给整个公司大后台的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与交易所的数据接口线路基本转向高速地面专线。
3、
银证通业务的曲折发展
,2002年开始银行不积极,2005年银行很积极,到2006年被禁止;银证通业务的大发展给传统的证券IT供应商提供了很好的进入银行领域的机会。但是,混业经营可能是一个挡不住的趋势。
4、所谓
存管系统的出现
。前边有提到目前的“交易系统”包含“簿记功能”和“交易功能”。簿记功能就是所谓的存管功能,就是股民的资金、证券的数据登记在“交易系统”中。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交易、清算不分的现象,出现业务部门功能划分不清的现象。南方证券倒闭以后,证监会提出把客户的资金数据交给银行来管理,也就是说,客户有多少交易保证金由银行的系统说了算,这是所谓“银行存管”的概念。还有一种提法,就是在证券公司内部,做一个独立的客户保证金(可能还要加上客户的证券资产)的存管系统,把“交易系统”里的“簿记功能”剥离出来,这样
做到“交易”和“结算”的完全隔离,以降低风险
。呵呵,这都是很新,且业务定义模糊的东西,所以我还没见到有一个真正的独立“存管系统”的出现。关键是,我们的证券公司内部业务分工就不明确,哪些业务行为该哪些业务部门负责都不确定,即使这一块业务该你负责,业务人员也不一定搞得清楚,都严重依赖电脑系统,把我们的恒生公司当作业务咨询公司在搞。
结束语:
2006年9月份,上交所新一代交易平台数据接口就要实时,这是93年卫星报盘接口发布以来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突破就突破在对业务模式的完全放开。中国这种高度自动化,高度散户化,高度投机性,高度同质化的交易模式,在迅速全盘西化,高度客户化,高度市场细分,高度个性化,高度层次化,和以理性价值投资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发生继续深刻的变革。这对为其服务的IT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和选择。200608160030
下边一篇将粗略的讲讲现在一个中型证券公司为经纪业务作业务支持的IT系统都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8月27日发布。)